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舞台剧

由“行动中剧团 ACT-ion Theatre”呈献的新作《仙女男孩 The Fairy Boy》,将于2025年11月7日至9日假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PAC)上演。这是剧团继2021年《底层》后推出的第二部改编剧作,改编自西班牙作家 Alejandro Palomas获奖小说《Un hijo》(中文译名《灯塔男孩》),以动人心魄的细腻笔触探讨家庭关系、失落与爱的力量。 《Un hijo》曾获2016年西班牙国家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受国际赞誉。小说以一名小男孩的视角展开,通过幻想、沉默与渴望,揭示了童年如何在家庭的缺席与不完整中努力“守护”大人,展现了亲情与希望的力量。 行动中剧团将以《灯塔男孩》的中文译本为蓝本,保留原作精神,把故事框架与剧中人物解构重组,聚焦并强化其核心主题的同时,透过剧场语言重现小说的温度。导演洪梓宗强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讲孩子的故事,其实是在讲我们不敢面对的自己。剧场不是解答,而是一个陪伴与倾听的空间。” 《仙女男孩》讲述9岁的小吉尔莫心中的秘密:他想成为“仙女玛丽”。这不是游戏,而是他笨拙却真挚的方式,用来修补父亲的悲伤、回应母亲的缺席。透过心理辅导、家庭冲突、课堂探问与节日演出,小吉尔莫一步步把童年的脆弱与坚强展现给世界。 该剧以诗性写实主义为风格,不以情节爆点为核心,而是透过剧场语言触碰那些未被说出口的感受:缺席、沉默、童年的守护与成长。正如剧团所强调的:“在资讯爆炸与标准化思维的时代,我们希望观众能在剧场里停下来,安静地听一个孩子把话说完。” 【演出资讯】 日期:2025年11月7日-9日 时间:3pm、8pm 地点:Black Box, 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PAC) 购票链接:https://www.cloudjoi.com/shows/4298-the-fairy-boy
3星期前
3星期前
(新加坡26日讯)放下主持棒,不再主持资讯节目,新加坡著名主持人杨君伟说:“是时候放下,让新人接棒!” 月前,杨君伟在社交媒体投下“震撼弹”,宣布今后不再主持资讯节目。同时他也分享一张在越南拍摄节目《列车人生》的照片,写道:“到了定点,就该下站。” 这个震撼弹,让不少读者和观众感到不舍,有读者在报章留言表示他的主持和语言能力很好,有内涵,也有说他举止端庄,谈吐正派,是最佳主持等。 对读者们的赞赏,杨君伟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谦虚地表示感谢读者与观众们的厚爱。 他告诉记者决定放下主持棒子,是觉得该是时候了,“毕竟我当电视主持人已经有16年,主持资讯节目也有10年了,也应该放下,交棒给新一代了。” 杨君伟曾经在《亚洲影艺创意大奖》勇夺亚洲“最佳时事节目主持人”。 记者问他是否会舍不得,他笑着答道:“没有所谓舍不得,若不再放下,新人就无法上来。” 这些年来,杨君伟主持过不少资讯节目,也为了这些节目足迹踏遍不少国家,究竟哪个节目让他印象最深刻?君伟说:“《寻医》系列,这个节目让我获得最佳时事节目主持人,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没有剧本下挑战了我的真性情。”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远方的华人》,“它让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国探访当地的华人,让我深深了解了各地华人的不同生活。” 实际上,这十多年来,杨君伟除了是主持人之外,在新加坡的剧场界也很活跃,他说15年来导了20多部舞台剧,最近一次是《炒饭天堂》,而11月份,他将转换身份,间隔12年重回舞台,出演九年剧场的《十二怒汉》,剧中他将演出第8名陪审团成员。 提及接演这部舞台剧,他笑称是被导演谢燊杰所“骗”,“我开始有所犹豫,毕竟那么多年没有演舞台剧了。” 为此,他月前到伦敦时特地买了这部舞台剧的原著,由于他剧中饰演陪审团成员,他还特地翻看90年代有描述法庭的电影,仔细观察陪审团成员的言谈举止。 不过,杨君伟也告诉记者,十多年没演舞台剧,心里头还是有些许紧张,“我忘了怎么背台词,怎么走台位,怎么发声…… ” 记者笑问也是舞台剧导演的他,是否会身份混淆,排演时把自己当导演而开始“比手划脚”?他说:“第一天排演时,确实有这样的状况,后来意识到自己是演员,就作为演员的本分,哈哈哈……”
1月前
今年10月,W Productions将推出舞台剧《Sisa-Sisa 2:被遗忘的》,这是导演兼编剧 Mark Beau De Silva沉寂多年后的回归之作,作品深具社会关怀,通过三则交织的原创故事,揭示社会边缘人的生命切片。 延续“残影”(sisa-sisa)的主题,作品关注那些常被主流叙事忽视、抹去的身影:一位失去女儿陷入哀伤的母亲,一位孤独的老人,以及一名在家庭责任与个人独立之间拉扯的女性。透过他们的旅程,观众不仅直面不安的社会现实,也能看见生命的脆弱与韧性。 三部原创短剧:生命的三种切面 三部剧展示了生命的三种切面。其中,《别人家的孩子》讲述一名单身女性的生活在父亲中风后戛然而止。她回家照顾父亲,却再度面对家族里根深蒂固的父权掌控。当她发现父亲暗中做出的惊人决定时,独立自主的生活似乎瞬间崩塌。这是自由的终点,还是新篇章的起点? 《玲玲走失了》聚焦在一位母亲的身上,她每年在中元节都会回到槟城医院的同一个角落,寻找已逝的女儿。冷漠理性的医生用科学解释她的执念,却无法抚平她的伤痛。直到遇上一位道士,她才找到另一种理解与安慰。 《静寂的愉悦》灵感则源自Dean Lundquist的作品《孤独之乐 Joy of Solitude》。透过一位老人的眼睛,观众将走入孤独深处,见证他与年轻时的自己温柔对话,探索“寂静之中,是否仍能开出喜悦的花”。 多语言交织:最接近马来西亚的真实 三部剧也展现出马来西亚生活的真实质感。剧中语言如同“罗惹”(rojak),融合福建话、中文、英文、马来文等多语交错,贴近本地人的日常说话方式。这种语言的真实与亲切,让观众在熟悉中更易产生共鸣。 Mark Beau De Silva一直以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社会洞察著称,曾多次获奖。他表示:“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它提醒我们多看一眼身边的人与故事,共同营造更有温度的社会。” 【演出资讯】《Sisa-Sisa 2:被遗忘的》 日期:2025年10月2日至5日 时间:8:30PM、 3PM 地点: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DPAC)黑箱剧场 票务详情:https://www.cloudjoi.com/shows/sisa-sisa-2
2月前
刘道南与卢观英耗时近二十年完成的《卫国凌云》,收录九十多位南侨机工与后代的口述与史料,既是历史的抢救,也是记忆的延续。那些在滇缅公路上奔驰的司机与修理工,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大时代里义无反顾的生命印记。 由吉隆坡广东义山策划制作《日据烽火·南侨机工马来亚篇》舞台剧刚落幕,吸引2500名观众出席观赏,这无疑是将史实透过舞台演绎,引领普罗大众走入历史场景的一大尝试。由已故刘道南与其遗孀卢观英著述,去年刚问世的《卫国凌云——南侨机工二战证言》,收录九十多位来自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各地的机工故事,正好作为南侨机工书面纪实的最佳参考文献。 此前已出版第一册《搜研路上: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历史纪录》,尚有第三册《亲情呼唤》讲述两地后代团聚的故事,正筹备出版中。 大时代下的个体生命历程 每一场战争,都是以无数鲜活的生命作为胜负的代价。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并占领了主要交通运输线和港口,以致中国在云南赶建全长1453公里的滇缅公路作为替代军输路线。当时来自南洋的3193名勇士,应召返国充当驾驶司机和修理技工,为前线运输战略物资,在这条崎岖险峻的死亡公路上奔驰,成为抗战史上的特殊群体——“南侨机工” 。 不是每位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都有幸化为殉难纪念碑上的名字。如今这九十多名机工被记录在《卫国凌云》一书中,尽管只占全数机工的百分之三,然而全书厚达五百多页,足以窥探出这些个体的生命历程,在动荡大时代所呈现的集体命运。 《卫国凌云》共分5辑:亲历者说、父辈荣光、巾帼建功、四海之内以及名垂青史。四字的章节名称,顾名思义,铿锵有力,每个章节所承载的历史之厚重,岂非四字所能概括。 老机工口述“活历史” 〈亲历者说〉收录7位老机工的故事,他们接受刘夫妇采访时,已年届90耄耋之高龄。书中展示他们当年出征的驾驶执照、服务证明书、日记手稿等文物照片。口述纪实是大历史中的“活历史”,呈现出亲历者在面对个人与国家命运交叉口作出抉择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经历。口述史具有感染力,能让读者走入当事人的生命,感受烽火时代中的无奈与希望。当时那些幸存的机工,如今悉数作古了,所幸文字和图片留住了他们当下最真实的感受。 后代转述,拼凑父辈故事 〈父辈荣光〉占全书最大篇幅,也是全书重中之重,透过全马68位机工后代的转述,详录其父辈的抗战事迹。刘夫妇于2008年启动搜集南侨机工史料计划,距离抗战时期70年,多半机工已经离世,无怪乎刘道南视之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历史工作。 亲历者已逝,唯有凭靠后代的转述,拼凑出先辈当时决心回国抗战的始末。这些机工后代有些是曾听过父亲讲述的抗战故事,有者则是从父亲的遗物中揭开机工的身分,或者辗转透过其他渠道获知父亲的背景。 由于刘道南曾是怡保报社通讯员,透过他在报章发布的寻人启事,成功联系霹雳州多达38位机工后代,将父辈参战的故事采集下来。因此此辑人数比例以霹雳州为最多。 超越性别的士卒精神 〈巾帼建功〉仅录5人,但这5位女性是万绿中的一点红,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战场上,这股刚柔兼济的力量,为冰冷残酷的战争史增添几许温暖。这5人当中,白雪娇和李月美自马来亚槟城、吴秀芬和陈侨珍来自泰国以及朱雪珍来自新加坡。 白雪娇原为槟城福建女子中学教师,不惜弃笔从戎,在告别父母的诀别家书中,她说:“虽然我的力量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字字句句磅礴伟力,传遍南洋,直击多少华侨子弟的心灵。 然而,基于女儿身,除了来自槟城的李月美,女扮男装,驾起卡车毫不输给男性,其余4人皆被编入医护部门,负责救死扶伤,担任后勤工作。即便如此,她们那份舍身为国的决心,甘于将自己微薄的力量,全部投入到国家生死存亡中,这已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士卒精神。 勇往直前的书写意义 〈四海之内〉则记载我国以外,即印尼、新加坡、泰国、缅甸和越南的机工故事。〈名垂青史〉则胪列南洋机工名单。 自古至今,历史上有无数战士勇赴战场,为国捐躯,严格意义来说,南侨机工不算是战士,他们更像是输血管里的千万个红血球,不断供给氧气给前线战士。可是,他们的命运却和战士一样,随时因日军轰炸或险峻公路而战死沙场。再加上他们是“诀别”他乡家人,回国赴难,更是赋予这批特殊的抗战群体,另一层时代意义。 刘夫妇耗时将近20年才成书,这些机工的姓名、样貌、生平、经历、家属等,终于获得文字刊载,记述着连结马中两国的战争史实。林连玉纪念馆馆长徐威雄在书中导言说:“二老并没受过专业训练,也非为利禄名声而作此苦差,他们完全是感动于大勇士精神而自我赋予历史使命,有如当年英雄先辈们之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不言悔。”此言不仅道出了成书的意义,更是表扬作者为民著史的使命感。 更多文章: 张集强/南侨机工纪念公园 莫家浩/痛觉残留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COVID之前,我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在能力范围内,都会买下,觉得不把握机会买下,错过了会悔不当初。这一切,在COVID之后就有了大转变。在断断续续几次的行动管制令之后,我待在家,也只能被逼待在家的情况下,除了处理工作上的事,在家总有很多琐琐碎碎或看不过眼的小事要处理。公事、琐事处理完,有空余的时间,就拿来收拾藏在家里各个角落,想处理很久,但一直挪不出时间收拾或要送去环保站的衣物;一直舍不得丢弃,总觉得哪一天会派上用场的瓶瓶罐罐等等。 困在家的时期,我突然觉悟,人需要的只是身心的自由。衣服、鞋子,各类以为会用但最后都被藏在家里某个角落,不见天日,完好如初的物品,都只是在消费当下让你有一刹那的快乐。而快乐和满足是两回事,快乐通常就在那一瞬间;满足却可以让你慢慢消化,慢慢使用,慢慢品尝,慢慢回味,然后给你带来难忘的快乐。那不是一刹那的开心,而是让你在失落悲伤时抚平当下的伤口。 为了黄德斌而不假思索 近期,我在脸书看到叶童和黄德斌会来马演出舞台剧《唔讲得》,就立刻启动了不假思索的意愿,任何事都不能阻挡我去观赏这一部广东话呈献的舞台剧。我就这样不假思索按下链接,付款买了较靠近舞台的位子,我要好好欣赏我喜欢的香港演员的表演。我主要是为黄德斌而去,但叶童也是我从小在电视上看她演电视剧、电影的明星。 以前的艺人就像天上的星星,闪闪发亮得让人觉得有点距离。我也看不少黄德斌的电影,但真正喜欢上的是在他的《大叔的爱》这部剧。一位型男,竟然可以把同志大叔的扭捏、痴缠演得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这么有型有款。 叶童真的不愧是影后级人马,长长的对白,再配上适度的面目表情和眼神,让我在剧场有种“电视机里面的明星”从荧幕走了出来,在我面前表演,那种如梦如幻的错觉。 《唔讲得》讲的是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因为一些“唔讲得”(不能说)的秘密而产生的故事。再加上相处久了,没了往日的激情,反而为了日常小事争执多了,也把当初纯粹的爱情给消磨掉了。看完这舞台剧至今已一个月,脑海中还会不时回放当时的画面,演员的表情、肢体语言、说过的台词、舞台上的摆设、灯光等等…… 这样不假思索的消费的CP值就太高了。现在回味,还是会觉得很满足、很快乐、很没有遗憾。
4月前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