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旅行

5天前
朋友的父亲工作退休之后,突然开始沉迷于博彩,为此花了不少钱。朋友淡淡地说:也没关系,就让他买,我会给他钱,不然他在家里没有事情做,人很快就会不灵光了。 当时我第一次意识到:退休的长辈需要新的生活寄托,来维持饱满的精气神。 后来到我的父亲退休,把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卖了,一样面临了无所事事的困境。一开始,父亲天天追看电视节目,把往年错过的电影都轮番看了个遍,看累了就睡觉。没到半年,他自己醒悟过来:这样下去人就废了。 父亲先是二度创业,和朋友一起开发新事业,慢慢把生意做到新加坡去了。后来生意伙伴病了,父亲也觉得没意思了,公司结业。他回到家里,接管了厨房,天天为家人炮制晚餐。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有厨艺天分,很快就端出了酒楼大菜,而后在我们的赞叹里志得意满。 后来,他捣鼓家里的庭院,又不小心发掘出自己的绿手指天赋,靠自学种出了许多蔬果和观赏植物。庭院很快种满了,父亲又聘雇工人,把一块土地开发出来成农地,种了更多的农作物。 每一天,父亲吃完早餐,就开车到他的农地,一待就是到日落时分。回到家里,他满怀喜悦地和我们分享,今天他种的花苗开出花苞啦,下星期就可以采收香蕉啦,收养了几条流浪狗帮忙看地啦,最近有一群野蜂来安窝啦。从此,家里有了源源不绝的自家水果和蔬菜,前阵子还听说父亲真的下手养蜂了,还收获了一些蜂蜜。 农地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之后,父亲渐渐放手交给工人。他又干嘛去了?他到处旅游去了。 父亲带着母亲,在西马半岛公路旅行,探访他散落在各州的老朋友。这一些老朋友联系上了,再次成为一个熟络的朋友圈。渐渐胆子大了,长辈们一起出国自由行了! 我们做子女的,想要回家找爸妈,还需要先预约,不然可能扑空。这些长辈的体力好,旅游行程好紧,每个月出国一次,让我们这些孩子在紧凑的工作行程里羡慕嫉妒。 虽然父母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我们这些子女身上,可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这些转变里,当然也不乏我们几个孩子的诱导和推波助澜,因为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他们闲着无聊,或许就会开始催婚、催生小孩了;一旦谈不拢,就有可能吵架了。 我们没有猜错,父亲退休之后,看到同辈朋友儿孙绕膝,确实开始操心几个孩子的婚姻了,言谈中常暗示想要抱孙。而我们这几个孩子,早早密谋着让父母拥有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以便把这个家庭矛盾给扼杀掉;我们也认为,照顾孙子并不是他们理所当然的义务。 还有个朋友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孩子长大之后,伴侣却患病去世。几个兄弟姐妹轮流把母亲接来身边照护,带着她去旅游,可还是看着母亲一天天失去活力。 后来还是这位母亲自己有了想法。凭着照顾小孩的丰富经验,她承接了来自澳洲的工作,到富豪家里当保姆,月薪澳币三千余元,一切杂费和交通费都可报销,还可以周休二日。 活出很酷的人生下半场 她住在雇主家里,和雇主一起上桌吃饭,也不需要做家务,唯一的工作内容就是陪伴小孩。如此渐渐做出了名堂,辗转在澳洲接了一个又一个案子,还交了许多当地朋友。她一年只接一单生意,半年一结案,另外的半年时间,她和新朋友在澳洲到处玩,偶尔才飞回马来西亚见见亲友和孩子。 人生下半场,可以活成这样真的很酷。 丢开工作以后,孩子自立以后,父母的生活重心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老伴,又该怎么过呢?许多长辈可能也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孩子或许也不曾关心。我们常说“要花时间陪父母”,到底指的是什么?父母真的需要我们陪伴吗?如果子女的陪伴只是为了让他们不会孤单寂寞,那会不会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老一辈人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定位,往往和事业绑在一起,或是寄托于孙辈的兴旺。可他们的下一代已经不过这种人生了,那么我们作为孩子的,是否也可以让父母试试看另一种生活,找回被搁置的梦想、开发新的潜能? 就说,把身体健康顾好,走出家门,联系旧朋友,认识新朋友,重拾往日的爱好,探索和尝试新的兴趣。就让父母得以再次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是重塑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孝顺?此刻我会告诉你:孝顺就是鼓励和帮助父母找到第二人生。
2星期前
2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3月前
结束一段旅程后,除了手信、照片和花费,你领悟到什么?推荐《旅行的意义》给喜爱旅游,却不敢说自己懂多少旅行意义的读者阅读。作者克雷格·史托迪是个专业旅人,去过无数个国家,也通晓数种语言,在书中解答了旅人该如何透过旅行的机制来转变自己。 第一章从西方旅行简史谈起,分析旅行概念的萌芽跟个人主义及文艺复兴息息相关。最后一章给出了11种旅行方式的建议,包括单独旅行、离开通讯网络、徒步、找人引介、常去当地人出入的地方、进到某人家中、阅读关于旅游国的书籍和尽情享乐等,当中有些较为深度旅行的方式或许不适用于每个人。附录中也整理了其他旅行文学中提到的旅行法则及建言,同时也推荐其他旅行家的著作以及对旅行的不同见解,实用指数颇高。 作者在书中将观光客和旅人明显区分开来,借此说明旅行并不在于你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对造访过的地方了解多少。“观光有很大成分是逃离,而真实的旅行则是抵达;观光主要是消遣性的,而旅行基本上是教育性的……观光的目的是到处游览,旅行的目的则是增加理解。”笔者希望自己过往有扮演到所谓的旅人角色,而非令人厌恶的观光客。不管是旅人还是观光客,我们都必须以同理心与包容的思维来旅程,而不是把自己的家乡习惯带来破坏异国的文化。 如同书中所提及“感官经验以及它所创造的记忆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所有知识都始于感官经验,最终也都可以追溯到经验。”,旅行的精髓在于获得新体验、新刺激和新知识。旅人在异国发现的种种“新事物”多少会造成文化冲击,而他们因为好奇心驱使下也谦卑地接受异国文化,将感官经验变成新知识。旅行中学习的知识将带来对他人(尤其不同文化的人)更深的同情与理解——所有人类探索活动中最高贵的一种。 常说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这句话套用在这本书的观点而言,只对了一半。作者认为旅行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和爱惜自己的家乡。文中有这一段话:“我们越是面对不同事物,我们接触的不同事物也越多,所引发的和家乡的比较也越多;而我们越是把外国拿来和家乡比较,家乡的种种也会变得更加清晰突出;而我们越是能看清楚自己生长的地方,我们越能了解自己是谁。我们出国去和异地居民邂逅,最终是和自己相遇。”旅行时,我们会以家乡给予的教育及视角来观察所到访的异国之地,在深入去探索之后总能找出异国与家乡的异同之处。这让我们在回国后,以全新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乡,这也就是为何作者说结束旅行回来的自己,绝不会是当初出发时的同一个人。
4月前
4月前
公寓楼下有很多猫,既不是家猫,也算不上是野猫吧?它们没有主人,但各个角落都有爱猫人为它们准备的猫粮和水,所以都是一副吃得好住得好的壮硕。具体到底有几只其实我也数不清——倒不是数量多到数不完,而是它们都是黑猫,难以分辨谁是谁。我大概可以分辨出的有5只,但有时又似乎有新的黑猫出没,结果又搞不清楚了。 黑猫们是同一家族吗?刚开始时觉得它们可能是关系不好,即使同住一栋公寓也不相往来的兄弟姐妹;但后来又觉得它们的各占据一角其实是为了捍卫家族“江山”,不给外来猫任何立足之地。 好几个月前的某个早晨,我就目击过其中一只黑猫与可能是误闯入公寓的非黑猫对峙的场面,后者要走出当时荒置的某家店,黑猫下马威似地挡在玻璃门外,盛气凌人。 我能辨识的5只当中有3只是全黑的,有趣的是都负责占据和我的单位同一边的区域;另外两只渗杂白毛——一只像是穿长度不及脚踝的短袜,另一只则是“穿长袜”,而且颈项下方还有一块长三角形的白色,像黑西装里穿了白衬衫。非全黑的这两只多数时候都流连在对面那一区。全黑的3只里有一只有眼角微微上扬的凤眼,眼睛如翡翠般碧绿色,最霸气就是他。眼神如黑(猫)帮老大般冷冽。 它们在公寓楼下的花园和商业区自由来去,或走或站或坐或躺,看久了觉得它们也是公寓保安队的成员,与穿白色制服的人类保安不同的是,它们是穿黑色制服的猫保安。某天下楼,稀奇地一只猫都没看到,不禁想:“它们今天放假吗?还是去员工旅行了?” 后来想想,管理层之所以容许这些猫的存在,或许并不是爱猫,而是另有功用。一来,可以抓老鼠;二来,可以防止野狗闯入吧?我猜。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像独自启程到陌生国度那样,《远方》以绘本的形式来推广瑞士行旅,着实是一次未知的冒险。但这种大胆打破传统旅游书的概念,却意外地更让人心神向往啊! 书本封面以瑞士国旗的主色为设计,红底白字打印在厚硬纸板上,如同瑞士优雅的美学理念,简约也精致。搭配裸背线装的装帧设计,让阅读的视野更为辽阔,瑞士的风景画也得以一览无遗,即便未曾亲临瑞士,也可以借此感受到瑞士的悠然与豁达。我想,若要以书推广瑞士行旅,再没有比《远方》更棒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了。 像在车厢往窗外望 《远方》出版之后,在脸书上看到宣传的照片,书本看起来很小,但实际收到书以后发现《远方》比我想像中的大得多了!这样真好,捧在怀里好实在,感觉那个远方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 书里收录了50张瑞士的风景画,到过瑞士的人们常说瑞士的风景如画,似假还真。而当农夫真的以画的方式将瑞士风景呈现出来时,瑞士这个美丽所在更是让人心心念念想要马上动身前行。 翻开《远方》,一页一页仿佛置身车厢内往车窗外放眼望去那样,瑞士延绵的风景一一映入眼帘。从雪山到湖泊、从深冬到初春、从清晨到夜晚、从月缺到月圆、从此方到远方……跟着农夫的画细细地走一趟瑞士之旅。农夫的画犹如其人,总是安安静静地,带点温暖却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 透过农夫细腻独特的视角,以及带点印象派的画风,瑞士如梦一样保留着神秘感,却又真实通透得如此亲近、仿佛触手可及。画里微微透着的光和影,亦悄悄漫延出了诗意,静谧且安宁。 翻着书,思绪也会不小心陷进去,抵达心中那个不知名的远方。让无处安放已久的秘密、思念与心事们,都得以跟随着红色气球,找到落脚的地方。放开了执念,拾回了自己,迈开的脚步也因此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美得让人无语 书以插画为主,文字不多。精简不啰嗦的文字,仿佛在告诉我们,瑞士就是那样的美,美得如此让人无语。随书还附赠实用资讯小册子,为我们介绍瑞士知名景点、推荐我们合适的行程,教我们如何用一张车票环游瑞士。在看过美丽插画对瑞士充满憧憬之后,再翻阅小册子,瑞士这个远方啊,早已近在咫尺!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01 旅行后遗症 旅游结束回家沉淀下来。即使穿越几道无情时差,心里的雪川尚未擅自溶解。冰岛的冷风抵达赤道后依旧睡不醒,偶尔打消不开空调省电费的坏念头。躯体回到原点,但骨骼肌肉上下的感受还需要雪地无垠的美来安抚。我睡了又醒,梦见一座比另一座壮观的雪景,没完没了的荒芜突然在旅行后的几小时内,肆无忌惮地发作。善意的病发是一种回味的提醒,提点我必须努力生活,过好接下来无知里每一趟的呼与吸。你曾说,再不去通膨会把盘川抬得高高的,再不去雪山应该会熬不过全球暖化的恶霸再也结不出美丽的冰,许多可能正扼杀一块只想单纯过活的地方。都是飞机的错,都是太阳的错,都是水位上升的错,都是人类垃圾的错,都是钱的错,都是旅行的错,冰岛已尽力把每一寸原始的美封存起来。不兴建大桥,能挖海底洞通路就挖,能够不开路的景点就静静隔世着,冰岛像我们的旅游后遗症濒临垂危,但仍坚持做对的事。时差综合症淡定地麻醉我,我知道我刚从一个绝无懊悔的远方回来,然而下一次出发又何去何从,我像湖上的小冰山,流向未知。 02 空暇 空闲是时间特意缺席的空壳。我们纷纷前来作客,重新诠释眼前这毫无意义的空白分秒。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替空暇定上新的意义,就比如泳池面对大海和岛屿的那一日。海风不忙时,偷偷躲进椰林小休片刻。阳光还未修炼出刺眼的潜能前,浮在水面暖一暖池内昨日积攒的雨。日子变得容易浮动,像弱势波浪,像水池设法平息的小涟漪,激起时才能被人看见。日光浴的旅人来了又去,早晨散步的聚了又散,光景的营养全都被路过的陌生人吸食了好几遍依旧分不清取的到底是星期一的风,还是周末不肯蒸散的湿气,夹杂着淡淡咸味。海盐暗恋一般悄悄地爬进肺叶,再彻底融入我们的呼吸里,成就一段不为人知的暧昧。我共花了一小时跟卡路里搏斗,肉体上下舒展了又收缩,将一个能够活动的人动用到极限。回到岸边,我可是一颗怕死的泡沫紧紧握着路道,想要破灭也难。
7月前
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有句经典的台词:两个人吃的是饭,一个人吃的是饲料。 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一幕,正好是独自坐在电视机前吃饭,当下巴不得回呛编剧坂元裕二一句:你才是吃饲料,你全家都是吃饲料。 农历新年期间与几个同样喜欢独自旅行的朋友聚餐,谈起一人上路时最开心之事,其中一项竟是一个人吃饭。 不用担心同伴的喜好,不必迁就别人的口味,也无需猜测对方的预算。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路边摊很随性,吃米其林也没问题,反正只需要向自己虚空的胃(或钱包)交待。 如果你像我一样,天生爱当滥好人,结伴旅行时总是先为别人着想,考虑其他人的口味喜好,然后再衡量食物价钱,确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那你一定能够体会旅途中一个人吃饭的自在惬意。 日常生活中在外用餐,独自坐在餐厅里吃饭,有时难免会有心理压力。尤其身在热闹的餐厅,埋头吃饭时免不了敏感多疑,会不会有窥探好奇的眼光在背后默默注视?于是很多时候宁可打包回家吃。 这份格格不入的感觉,身在陌生之地时反而变得理所当然。与其他成群结伴的食客不同,旅客的身分反而衍生无以名状的勇气,坦然地把身心都交还予原始的食欲。 因为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走入任何一家新餐厅探险,可以放纵地点完餐单上每一款甜品,请厨师成全嗜辣嗜酸的个人口味,把吃光光的寿司盘叠得再高都不必在乎别人的目光。 真正体会一个人吃饭的无限愉悦,是在日本。或许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习惯独自用餐,日本的餐厅亦很上道,设计了各种体贴入微的单人席,让人可以安心当个孤独的美食家。 说起单人席,不得不提一兰拉面。 现在我们对于单人席的第一印象,原型多半来自于这家国民拉面店。挡板打造了封闭的空间,隔绝了别人的视线,让吃饭,啊不对,是吃面这件事变得直接专注,心无旁骛。 想吃什么,直接去自动贩卖机下单;面条精细,汤头浓淡,直接写在一张纸上交待。连说话的功夫都省下了。还有比这对独行旅客更友善的用餐环境吗? 不过,旅途中一个人吃饭,也可以不是一个人。一碗热腾腾的拉面被捧到面前,我在小隔间里将碗筷、温泉蛋、绿茶一一排好,然后用手机拍了张照片,隔海传到远方某人的手机上。亲爱的,这是我的晚餐,你今晚吃什么呢?   更多文章: 彭健伟/疫情下的爱情 彭健伟/来去日本配眼镜 彭健伟/空间和安全感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