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年

4天前
3星期前
8月前
我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谢谢”这两个字。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一家人在过去的3年都没有回乡过年。也自从我开始工作,就几乎没有回乡见过爷爷奶奶。若要说是自己忙到完全抽不出时间,那肯定是假的,还是有一些懒惰和理所当然的成分。 一回到爷爷奶奶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叫着我,跟我说很久没有看到我了……现在长大了……开始赚钱了……好像变瘦了……诸如此类的。这么久以来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像小孩一样被人关心被人疼,我除了忍不住害羞地挠挠头,心里的愧疚也一点点蔓延开来。但新年期间的所有时间都还是快活的,吃年饼、喝汽水、燃爆竹、拿红包,一样不少。尤其我们几个晚辈还应验了那句话:“有一种饿,是奶奶觉得你饿”,不只客厅桌子上的年饼琳琅满目,饭桌上还真是从除夕到我们回家的那一天,每天都是好吃好喝的。奶奶作为奶奶,就是生怕大家会被饿坏,殊不知我们的嘴巴貌似从来没有空闲过。 启程回家的那天,全家人吃完早餐之后,就开始慢慢地把行李都搬到后车厢。其实大家的动作都有意无意地放慢,一边收拾还一边话家常。临走之前,奶奶跟在我们几个晚辈后面,又偷偷塞了一封红包给我们,跟我们强调这和除夕夜的那封红包不同哦,这是祝我们一路平安到家的红包,真是既荒谬又感动。奶奶把红包递给我的时候,还顺道说了一句“谢谢你回来陪我们过年蛤”。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觉得家人之间干嘛那么客气呢,这种事,不用谢。而当奶奶把红包也递给弟弟的时候,一边拍着弟弟的肩膀,一边还是说着同样那句话,“谢谢你回来过年,之后有空还要再回来玩蛤”。我心里想着,拜托啦奶奶,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怎么还会叫我们回来玩耍,我们都不是在上学的小孩了。 但车子启程不久,我还是像小孩一样,眼泪就像新年那几天的大雨,一直掉个不停。 我一定会多回乡 我想起奶奶在谢谢我们回来过年的时候,用的不是她平常说的福建话,而是用她略微生涩的华语,就好像她过去几天用方言说了多少我们听不明白的东西都不重要,但这句谢谢,怎样都要让我们听懂。我听着这句谢谢一次一次回荡在我耳边,特别不是滋味,我不想要回乡过年这件事是一件需要被“感谢”的事情,我不想要奶奶觉得我们愿意花时间回乡是一种需要说“谢谢”的施舍,我不想要奶奶连我回乡过年那么简单的事情都要“谢谢”。 但思考到最后,我清楚知道这是谁的问题。这就好像,只有从来没拿过零用钱的小孩,才会在爸妈破天荒给零用钱的时候,说一句谢谢。 谢谢奶奶的这句谢谢,以后除了过年,我一定会多回去的。
9月前
我一直觉得传统节日跟“孝敬的心”息息相关。不是因为新年广告,而是家里过年有没有气氛这件事,真的是靠家里那一两个人的意图决定的。在厨房里的女人,为什么可以这么用心的煮,就是想要照顾大家,想付出的强烈动机推动的。 这个动机背后,也许是传承的心,也许是思念的心,也许是孝敬的心。对我来说,在这个人生阶段里所领悟的,孝敬这个动机确实有着最大的推动力。 我们家最有气氛的一定是年初二的姑姑回娘家日。以前公公还在,姑姑回来的动机还包括了孝敬父母。煮菜烧饭,有一些很传统的菜肴是孝敬而做的。后来公公也走了,对姑姑来说回来娘家剩下跟阿哥(我爸)团聚了。当年姑姑会到处张罗黒梅菜,煮爸爸最爱吃的唐山黒梅菜猪肉。再后来爸爸走了,姑姑回来就剩下跟阿哥的老婆和孩子们团聚。我们就开始我们这一代的从简方式。越来越简单和随性,但求一个聚就是了。其实也是因为少了“孝敬”的动机。说我们这一代怎么孝敬姑姑们?也就是买什么给她们而已,说不上煮出什么厉害的拿手的孝敬她们了。再不然花钱出去吃。所以我们身教下一代的“孝敬”,仅仅就是买东西花个钱。 爸爸走后,我把家里的过年气氛搞好,多少是为了年初二姑姑回来时觉得很有气氛。此外,就是姐姐弟弟在海外终于回来团聚,我想给他们万象更新的气息。这些就是我过年的推动力,我的动机。我很清楚知道,如果爸爸还在,爸爸绝对是给予我最强的动机的人。给多少红包下一代,都不及今年能给爸爸多大的红包来得有意义,有代表性;都不及看到他老人家的笑容而感到欣慰。 你说要给下一代感受到新年气氛,要有传承的使命。这些我们还要借连接对上一代的思念才做得好。就好像爸爸走了,我带着他留下的记忆,去添购拜拜所需要的一切,当我完成的所有拜拜的仪式,跟神明说个话了,心里剩下的的圆满竟然跟父亲有关。我觉得过年做了一件事来思念父亲了。然而回想当初父亲做这一切,他根本没想到传承,他要生意兴隆,要招财进宝罢了。他的动机,我也想念。我过年没这种动机。 我解剖一个家的新年气氛的源头,到底是怎么组成的?真的也就是来自家中一些人的心和动机。这些动机存在与否、多寡,就决定了我们这一代,和身教下一代的“新年气氛”。 你的年,还是浑浑噩噩的过吗?你付出的是什么?开始为过年付出了吗?还是你还靠家里的一两人的动机去决定新年的气氛?然后叹新年气氛不及以前的好。 说真的,以这种演算法看来,我觉得新年气氛免不了都是以前的好。相信每一代都有同感。因为到后来我们孝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思念的人。那些几代同堂的日子,要加倍珍惜啊。   更多文章: May子/给27岁的一封信 May子/节哀与顺变 May子/他乡的故事——释迦坡 May子/快餐鸡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农历年前,市面上已出版了好几本算命居士的好年开运书籍。什么生肖对冲太岁,什么生肖要穿什么颜色衣裤甚至出门拜访亲朋戚友、接财神、剪发、大扫除都会有好贴士,不免让人啼笑皆非。若过一个年要如此诸多禁忌,真有点不想过,因为有了这些居士的预言,造成了每家每户除夕夜不同时间,拜天公接财神,有者要等到凌晨3点至5点才可拜拜,否则会伤害到不同生肖家人,不吉利。更有者完全不理,午夜时辰12点刚过,全家大小穿新衣,齐聚拜天公迎接新的一年。鞭炮响连天,象征新的开始,什么预言都不相信,以前爷爷奶奶不是如此传统吗?哪有现代五花八门,各说各的,造成人心惶惶。 我也曾因深信某相士的预言,所以每一年的除夕夜,非要3点至5点才可拜拜,造成儿女疲累不堪,无法配合时辰,先上床会周公,每一年的除夕夜拜拜人数总不齐全,老伴更怨言多多,怪我迷信,过一个年搞到大家苦不堪言,为何要如此麻烦? 奇怪身受英文教育的老伴比我更迷信,每年神庙的大年初九,凌晨补运从未缺席过。早在几天前已登记名字拿了号码,然后两老带了水果,拿了孩子们衣服和红鸡蛋、面线、发糕前往拜拜。往往人潮太多,排队轮流拜拜到完毕已凌晨3点左右,老年人跪跪拜拜,膝盖可不听使唤,甚吃力辛苦,但为了家人一年能行好运万事兴,再大的苦算什么? 心存善念 好运自来 自冠病疫情暴发后,神庙停止了补运活动,孩子就地过年没回家,加上心情失落,没再买好运书,一切从简不再拜天公。年静悄悄来,静悄悄过,陪伴我的是新旧贺岁歌曲,整日响不停,在耳边播送正能量,一首首都是振奋人心,浓浓年味温馨大团圆好预兆歌曲,听得我心花怒放也变年轻,勾起童年回忆。我家贺岁歌曲从年头播到年尾,多听贺岁歌曲身心欢悦,常保心不老。尤其喜欢大锣大鼓的配乐,增添了旺气,赶走了霉运,天天都是好天。 欣慰三年多没有相士指点依吉时拜拜,没有神庙补运,家运亨通事事顺,家人健康平安万事兴,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凡事不要太执着保守旧思想,有时改变会为自己带来新格局。转一转,换个心情,你会对事与物有不同看法,相信自己,心存善念,凡大小事,认真以待,不做伤天害理之事,多说好话,心怀乐观,热爱生命,好运自然来。
10月前
“今年的粿条米粉还没吃呢。”此时心里默默想着。 脑海里仿佛有一个闹钟,在一年一度的新年前都会准时响起,提醒自己该完成属于自己的新年仪式感。没错,吃一碗粿条米粉,是我农历新年前特殊的开运仪式。 依稀记得这个仪式源于8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时农历新年的脚步渐近,父母带着我和年幼的弟弟到新村的年货街采购年货。回家前,已逛得大汗淋漓的我们决定先安抚饥肠辘辘的肚子,因此在年货街众多档口中选择了一个顾客络绎不绝的面档,坐了下来。 10分钟后,一碗冒着热气的清汤粿条米粉上桌了,不管烫不烫嘴,大家都埋头狼吞虎咽了起来。吃着吃着,我的五官瞬间都开启了功能,嘴里的咸香、眼前磨肩擦踵的人潮、窜进鼻子里的烟火味、萦绕耳边的贺岁歌曲和因为空气闷热而在皮肤上形成的黏腻感,竟然拼成了那年新年最难忘的记忆。 隔年,我们依家里的惯例来到熟悉的年货街。采购完毕后,或许是命中注定,我们的眼光恰好停留在去年那一个面档,很自然地,我们又坐了下来。当时不嗜辣的我,不假思索点了与去年一样的清汤粿条米粉。一样的地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热闹,更加深了那一年的佳节气息。 不自觉地成了新年仪式 很快地第三年了,我的脑海不自觉浮现那碗粿条米粉,味蕾开始想念滑溜的口感和清甜的汤底,于是主动跟家人提议再回到那个面档,重温记忆。 就这样,它不知不觉成为了我的新年仪式感。只有完成了这项仪式,我才感觉那一年的新年是完整的。 直到4年前,我在外地求学无法回乡过年,但我依然心系这项“传统”,在当地买了一碗清汤粿条米粉。为了感受新年氛围,我选择不外带,就独自坐在摊位前,在新年歌曲的陪伴下度过新年前夕。 遗憾的是,去年我从家人那里得知,熟悉的面档不再营业了,而我记忆里的味道将永远定格在5年前。我和家人只好另觅其他摊位,但不变的是,我依然坚持点上一碗清汤粿条米粉。 吃着吃着,我才知道我为何那么执着于一碗粿条米粉,只因它承载的不仅是美味,还有亲情的陪伴和珍贵的人情味,暖胃,也暖心。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