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振兴经济

世界不缺观众,只缺马来西亚好内容。大马原创中文内容若要走得更远,必须守住那把火种。只要火种尚未熄灭,东风一来,自能燎原。 谈前东家,谈媒体从业者困境,也谈本土中文原创内容的未来。这估计是一篇无法变现的稿,但不写我会睡不着。 不怕你笑。我俗辣,怕收到A4纸,也没有足够显赫的社会地位能直球开呛,所以本文不会提及前东家的名字,但马来西亚中文电视台就那两三家,其实也不难猜。 昨天,前同事发来截图,点开一看,净是各路网民对前东家的批评。一问才知道,原来前东家下半年将主办中文娱乐颁奖典礼,近日在社媒卖力宣传,但相关帖文底下却骂声一片,什么节目质量低下、本土中文剧匮乏……等等。我看着看着,心里五味杂陈。 我不是路人。入职《星洲日报》前,我曾在其节目制作部当了两年合约工。那是我作为媒体人的起点,期间收获很多,也无数次心凉过。有些话,希望通过此专栏告诉本地观众、前东家,以及政府。 前东家也需正视这些留言。撇除以到处留酸言酸语为乐的网民,若今天仍有观众愿意花时间留言批评,代表对方仍在意你这家公司,有恨铁不成钢之意。若非,社媒时代,讯息满天飞,谁会为你驻留,浪费这个力气?若一昧只把负评归为噪音,而非鞭笞,终将自食其果。 先说最核心的问题:资源分配不均。前东家在母集团里像个不被疼的孩子。人力资源方面尤其体现。 在集团办公大厦里走一圈就能知道,别的单位办公室又新又大气,员工个个全职,起薪高,编制足。节目制作组呢?起薪低是一回事,全职与合约工的人数与其他语言台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辛劳程度不同,待遇还比别人差” 这看似只是个人感受,但它却会直接影响内容质量。 由于人力极度匮乏,团队中的每个人从内容企划、写稿、拍摄、剪接、后台直播技术、采购等(不知道还有没有遗漏)都需一手包办,中层主管有时也需下海亲自做内容。在公司待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待到深夜没关系,这才有在电视台工作的感觉嘛。但,节目制作部多数人力都以合约形式雇用,别说公司福利,基本的EPF,SOCSO都没能正常给付,加班更无法获得正当回报。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人自然会想离开。于是,每每合约期限一到,节目制作部都会大换血。新人进了又出,另类touch n go。 我待了两年,身边同事换了三批。临走之际,第三批也正要离开。 正如一位同事所言:我们就像随时可替换的螺丝,坏了换一个新的即可。管理层的逻辑或许很简单:节目能播就好,谁来做不重要。这种想法确实没问题,也确实能节省人力成本。但——内容质量如何保障? 内容是所有媒体的“本”。再怎么喊改革、搞升级,没有稳定团队、没有合理待遇,光靠喊口号,是做不出好内容的。 人刚教会就走,走了就招新人再教,教了又走,无限重复。试问,如此不稳定的团队要如何生出好内容?最苦的莫过于中层主管,卡在上头不给资源、底下人员一直流动,永远都在“带新人、守节目、搞行政”的死循环里打转。想尝试创新,但日复一日琐碎又繁杂的工作就足以把人的精气神耗尽。 这种制度问题,最终会反噬内容。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节目做的好不好,大家其实都看得出来,否则今天留言区也不会有如此批评。 无论观众的习惯如何改变、内容释出的平台为何,“内容为王”终究是不变真理。唯有将内容做好,才能尽可能留住现有观众,甚至东山再起。 此外,以“内容为王”这一不变的真理为轴,前东家一直靠长青节目以及冷饭重炒了好几季的季度性节目吃老本,内容重叠性高、多样性极度受限;曾经也拍出如《情牵X苑》等著名本土中文电视剧,如今却只剩下一年一度的贺岁剧,日常更是只有网络盗版平台及串流平台早就上架了的国外影集。你说跟别人买比自己制作来得省钱吧,但,连隔壁付费电视台那种与国外同步播放的模式都做不到,观众何须留在你的平台收看? 曾经的同事中,有人想要拍电视剧,也有人想玩综艺。但有限的资源不仅局限了内容多样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可能性。那么,到底是谁在放弃大马原创中文内容? 没有人不理解传统媒体的难处,大家都知道电视业已是夕阳产业。但就算是夕阳,也该有人守住火种吧?现在的问题是,一边喊要改革、要内容升级,另一边却连基本的人力都留不住。当从业者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要他们如何陪你共建未来? 烟草烧尽,香烟终将熄灭。人的热忱亦然。 讲到这里,我要说的,其实已经不只是前东家了。这是一整套产业结构的问题。 政府若真想搞好经济,不该只盯着硬科技和基础建设。软实力也是国家实力的一环。而娱乐内容,就是最强的软实力输出工具。 韩国和中国已经证明,娱乐内容绝对能输出国家文化、带动国家经济。 韩剧出圈鼻祖——《冬季恋歌》的爆红,让拍摄地南怡岛从默默无名蜕变为每年吸引上万名观光客的景点。后续,随着更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的出圈,无数人被带到了韩国、大家学起了韩语,最终促进了经济。 台湾也是。正因我小时候有台湾娱乐内容相伴,我才会选择到台湾留学。这不就是文化影响力吗?留学生的学费、日常饮食起居都会在本土流通,这难道不是能赚钱的事? 中国更不用说了,自他们的娱乐产业雄起, [vip_content_start] 本地夜市到处都是中国小吃,多到几乎已经失去大马自身的特色。 娱乐内容带动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文化形象、观众习惯、语言接受度,甚至决定了你这个国家在世界观众心中有没有“画面”。 何况,眼前就有煮熟的鸭子,就看政府想不想吃进嘴里了——马中免签90天。 政府是时候大力为本地中文媒体提供资源。只要有了资源,就能有充足的劳动力及卓越的生产力。正正不会等于负,只会换来一个又一个的优质内容产出。重见阳光的,不止是媒体产业,国家财库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你说内容只在本地播放,外国人看不到?观众习惯早已改变,电视台没人看?我想说,无论管道为何,好内容从来不怕没人看。 如今,众多国家的电视台都已和串流平台搭上线,将内容推广至全世界。有些串流平台的钱不知从何而来,他们在提供大量资金之余,也不会对内容多加干涉,只管播放权,要拍什么随你便。而且,当内容本身足够优质,即便有串流平台瓜分播放渠道,电视台本身的收视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故而不会影响广告收入。就连维基百科都能查到这些资讯,哪怕是带薪拉屎滑手机时也请去查阅。 甚至,只要内容好到能被人看见,今天才出街,盗版内容网站最迟隔天就会上传了,还附有翻译字幕。问题是,现在我们连能被看见的好内容都没有。 优质内容要能产出,终究还是要回到人力、待遇。当本地内容得以产出、做得好,就能吸引人、带来人流,大家一起赚到钱。 世界不缺观众,只缺马来西亚好内容。大马原创中文内容若要走得更远,必须守住那把火种。只要火种尚未熄灭,东风一来,自能燎原。 这不仅是对前东家以及相关产业的提醒,也是对政府的呼吁。我一个小人物都能想到这些了,掌握资源的你们,还不行动吗?
1月前
4月前
5月前
10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