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婚姻

习惯独立,依赖反而需要学习。婚后成为人妻,意识到既然独居生活已变成二人世界,那就无需凡事都亲力亲为,或许该留点事情让人家做做看,让人家也有机会表现,表现不错的话还能获得赞美,在婚姻生活里得到激励,因此本人认真思考人妻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有些家事于我而言并不难,当然也不是非我不可,例如换煤气桶、倒垃圾、洗厕所、抹天花板吊扇、组装可拆卸家具等等。这些家事真的谁做都行,不过如果工作能公平分配则更好,不能单靠口头上的责任感来经营家庭。另外,给代步的汽车添油、打风、保养,这些事在结婚前我都自己做,婚后发现男人做得比女人麻利,那就不妨按劳动效率来重新分工,况且家中两辆车彼此都有交换使用,有关车的事就无需分你我,否则显得见外。 以上所列家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撒手不管。所谓不管,除了不出手干预,也不挑剔人家做得不如自己预期一般好;否则就索性包揽所有事情自己做。如果选择包揽,能否做到不抱怨?时间久了,能否真的不计较谁做得多谁做得少? 习惯自救,求助反而需要勇气。如何才能有求救的勇气?只要不求救便无需勇气。除了尽可能学会做所有的事,还得尽可能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样就无需开口求人帮助,同时无需为难自己,欠下人情比求助那一刻更让人不自在。当初决定重返吉隆坡生活,就计划好买车代步。吉隆坡可不像新加坡,人家早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起码小孩上学或老人看病,都可乘搭每15分钟一趟的巴士,亦可选择每5钟一趟的地铁;但我们与巴士站的距离通常是大汗淋漓,与轻快铁站的距离,即使踮起脚尖昂首遥望,目光亦无法触及。 起初,独自开车穿梭在繁忙的雪隆公路,那些或蓝或绿的马来文指示牌自认都能看明白,却不知为何总是迷路。即使后来买了G品牌的车载导航,也还是迷路,导航系统理解的目的地与我真正想抵达的地方完全不同。迷路的时候,若非迫不得已,我不轻易拨打手机向人求救;拖到最后不得不呼救,还会先审查一遍联系名单,谨慎挑人来救援。其实,并非介意别人会将自己迷路的糗事当作笑话,对方不必是守口如瓶的真心英雄,却希望他是个性情中人,真的能理解我后退无路,迫不得已才硬着头皮向他求助,理解我其实非常不愿意给人添麻烦。 过去,独自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工作,其实心里也会感到害怕,许多时候只不过是故作镇定,软弱仿佛是罪行,会遭人鄙视和嘲笑,所以无论如何必需硬撑,不让内心的恐惧曝露人前。记得那些年,自己偷偷练习搭公交车,从住处到上班的所在,还偷偷反复来回几遍小贩中心和售卖日常用品的商店,直到真能认路,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才终于放心在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 其实,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早在读书时代已受过严格训练。从乡区到城市上中学,然后到更大的城市上大学,不但练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会打工谋生,除了能将自己照料好,偶尔还有余暇关怀他人。当时就想,往后无论飘荡至何处,只需复制活过的方式,肯定也能逐渐适应,不会再躲进被窝里哭。 不能让自己退化成生活白痴 自从小孩出生,外子主动包办替小孩洗澡、洗屁屁、洗被屎尿沾污的衣物等新的家事,我当然一如既往赞不绝口,希望他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备受肯定,对做家事保持热忱,我们就会像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那样,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然而,即使生活伴侣再怎么可靠,人不能忘记生活技能,除了衣食住行,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自信和镇定,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不能让自己退化成生活白痴,一旦失去依靠便无法正常生活,最后只会害惨自己。过得安逸的时候,我会以待宰的家禽来警惕自己,曾经鸡鸭扇动翅膀就能飞。 其实,一旦学会独立,以后再难舍弃那种自由自在的快感。一旦习惯依赖,当然也会眷恋那种对负担无感的轻松。无论如何,庆幸自己熬过了独自开车会迷路的阶段,如今我单独出席活动,外出逛街或与朋友聚餐,多半选择自己开车,不仅能享受路途中独处的静谧,也享受移动的自如。如果提前抵达约定的地方,我会善用时间的余裕随意闲逛,等到聚会结束后也一样,带着余兴爱去哪就去哪,反正回家以后,自有人会为汽车添油,也可尽管拜托那人顺便为一触即通卡充值。
3天前
出自旧家庭,婚姻由长辈做主。16岁时,祖父将苏雪林许配给五金商人张余三次子张宝龄。二人后来在不同地方求学,迟迟没有完婚。1925年夏天她从法国回老家岭下,为完成病重母亲心愿,她同意举行婚礼。 张余三原籍江西南昌,因经商迁至上海,与寄居上海的苏雪林祖父和父亲相识。张余三受过旧式教育,从商后习英文,会话书写皆达实用水平。他在世时爱读媳妇著作,以她为荣,待她“似公主一样”。他有三子一女,对孩子前途毫无规划,除了次子,都只进私塾,未入正规学校。次子被安排接受新式教育,无非为了和未来媳妇水平匹配。一家男女除了次子,工作后入不敷出,两老贴钱,日夕责骂,家里气氛不睦。 张宝龄思想保守。他肄业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造船专业,数十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服务。她在《浮生九四》说他有不少优点,人聪明,中英文俱佳,一手好书法。他为人正派,做事负责,上司视他为人才,器重他。他教过书,学生欣赏。朋友不多,但贵在忠实。为人虽木讷,但是“高兴起来,也能说几句诙谐话,引人嗢噱”。 婚前没有来往,她在法国留学最后一年二人通信,内容平淡,没有浪漫语言。新婚不久她写散文〈绿天〉和〈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以及剧本〈玫瑰与春〉,人物被美化诗化。这是她想像的“婚姻史”,她也向往爱情。 张宝龄同样期待美满家庭,一个月婚假,他掌握岭下方言。他说夫妇间用家乡话,才有情趣可言。闲着无聊,她在苏州景海女子师范教书,又在东吴大学兼课,他周末从上海到苏州,后来请长假,在东吴大学教书。一年后,他回江南造船厂复职,她随他去上海,到沪江大学教书。1930年,她受邀到安徽大学工作,一年后转到武汉大学,他始终以上海为家,夫妻关系有名无实。抗战末期他应聘至迁校四川的武大工学院,二人又同住一年,但不同寝。 婚姻成了不堪的梦 值得回忆日子可数,彼此不能接纳对方弱点,只有在苏州天赐庄那一年生活“算得甜蜜”。他自小被胃病折磨,病发时脾气暴躁。她坦言二人结合是“一世孽缘”,她说他是大男人主义者:“妻子者顶好是个仅识之无的乡下女人,容貌美丑在所不计,只须三从四德,勤俭持家,每月尽心竭力,以侍奉他为事”。她出身于一个亲权压制极重的家庭,金色童年被铸成冷硬白铁,不料婚姻成了另一场不堪的梦。“真是命也。”她感叹。 她有文名,感情生活经常被人“乱猜乱写”。二战结束后,武大回迁,他回上海和失散8年父母团聚,不去武汉。1949年2月她到上海避难,住夫家,3个月后她赴香港工作,二人自此天各一方,没有再见。 1961年她从张家子侄信中得知他晚年住北京,一日侄妇辈为他织毛线短衫,线不足,见箱中有羊毛围巾,颜色相同,想拆开用。他摇手阻止,说是妻子物品,留作纪念。突然掉泪,懊恼过去未尽夫责,对她过分,“现在追悔莫及。”说完没几天,便去世了。 侄辈的信让她内疚,并反省自己:“可怜我虽会弄弄笔头,家事半点不会。”她敬仰母亲,可惜德行和才干未得遗传,“我至今还不能入厨煎荷包蛋、做一碗青菜豆腐汤。洗衣只能洗手巾和袜子,又何能做他半女仆、半妻子的伴侣。”她说他转对她冷淡的另外原因是不满她偏向娘家,协助姐嫂。她说自己赚钱,不靠夫家,二人为此争吵,“夫妻感情之坏,以此为之根源。” 《浮生九四》说因为这些摩擦:“叫张宝龄孤栖一世,不能享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也实觉对不住他。”二人无子女,《浮生九四》提不离婚理由:“离婚二字对于女人而言,总是不雅。”况且她也不可能再婚,离婚与否不差,她说遭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 1966年2月1日,在南洋大学教书时她往理发店,店中两位女生读过她作品,格外用心烫发,她们只收半价,她拒绝,但内心异常感动,日记里记下她们名字。她著书四十多本,在学界声名卓著,尤以《楚辞》研究自成一家之言,其文学创作亦同样引人瞩目。  “百事翻从缺陷好,只容心里贮秾春。”这是她集龚自珍《己亥杂诗》诗句所得。接受万事的缺憾不过是顺从天意,只要心里装着希望和春意,外在的不完美也就轻易随风飘散。1990年11月1日93岁时她在日记自我调侃:“世尚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学、学术自慰,何必婚姻?”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年轻时是一对恩爱的佳偶,老来却变成一对怨偶,甚至分房而睡,为何相爱不能到白头? 两性亲子作家兼国际演说家吴娟瑜直言,分房而睡已经不是老年夫妇才有的情况,而是其中一种当代夫妇模式。 在速食年代下,爱情与婚姻也如此,能够恩爱到白头的夫妻非常不易,很多夫妻都过着“室婚”的生活。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黄志汉 吴娟瑜画了十二宫格,为现代婚姻关系重新做一个定义。(详见右图) 她解释,新婚夫妇,关系很好,同住在一块;分居,关系不错,但为了工作或照顾家人,夫妇被迫分开住;毕婚,夫妻离心,但依然保留法律上的夫妻关系及同住,各自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室婚:室友关系,关系不好,没有交集,为了孩子而住在一起。 “很多离婚之前的夫妻都会经过室婚这个阶段,两人已经没有爱了,只是基于某些原因,如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继续住在一起,直至孩子婚嫁之后才离婚。” 不过,吴娟瑜认为,老夫妻分房睡并没有不好,她鼓励老年夫妇过着亲密又独立的生活,哪怕关系很好也不要24小时黏在一起,要有各自的生活。 “我跟我丈夫是分房而睡的,但我们不是因为关系不好而分房,只是希望彼此都能有一个舒服的空间,大家各有各忙,有空的时候才聚在一起。我们一直在修正夫妇关系,就是为了要给彼此都很舒服的空间。” 3种夫妻关系 她表示,在时代转变下,夫妇关系可以分成3种,分别是: ◎——1+1=1:寄生之爱,走到哪都不分开,没有自己的快乐,过着对方所“要”的,没有活出我“要”的; ○○——1+1=0:一个自我矮化,一个自我膨胀,吵架多; ∞——1+1=1+1:了解彼此,知道彼此要的是什么,所以两个圈才有结合点。 她坦言,自己也用了50年时间,丈夫才懂得她想要的是什么,之后彼此才找到尊重与被看重的关系。 “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好等到了,也值得的!” 她认为,夫妻能够做到亲密但独立的相处方式是很舒服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人比较成熟,才能够带动另一半成长,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 40岁要懂得觉悟 步入古稀之年的吴娟瑜,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是没有退休两个字,只要还能说(演说),还能走,她都会坚持她的人生志业。 她比喻,如果人生是一场球赛,分为上半场与下半场,那么女性的人生上半场就是在婚前,可以只为自己而活;婚后到40岁这个阶段,就是下半场,或者第二人生的分水岭。 很多女性婚后都把自己贡献给家庭、丈夫与孩子,忽略了培养自己的人格、情感与经济独立成长。 当女性来到40岁这个阶段,就要懂得觉悟,知道自己想要过的人生下半场生活,开启加时赛的第三人生。 “女性从40岁开始就要懂得把握时间,要有‘自己不为别人过日子’的觉悟,找回失去的自我!” 她表示,或许很多人都憧憬到了60岁退休后,每天过着睡到自然醒日子,想像那就是最美好的人生,最后才发现那是最乏味的人生。 不过,她也自我调侃的说:“也有人像我一样永远不退休,因为我们找到了人生职业,所以可以一辈子不言休!” 她坦言,自己也是在40岁时才找到人生,在那之前她一直寻求出口,不断更改工作,直至找到志趣相投的志业(演说家),就再也没有退休的想法,因为她乐在工作、生活,也乐在自己的成长。 她回忆自己寻找自我所走过的路,从高中、大学就一直在阅读与看电影过程中找到自己,工作后也一路在更换工作,40岁以后她就更清楚自己想要怎么样的第二人生。 自己的人生是循环型人生,从起点走到终点后又重新出发,每一份工作都从低做到高,辞职开始投入另一份工作,然后又重新开始。这个看似永无止境的轮转,但主轴却是她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花了六、七年才找到自己,演说家就是我的终生志业,至今已经演讲了超过6000场!” 虽然经常要四处去演讲,飞到世界各地授课,但吴娟瑜却说:“我没有很忙,但我很注重生活质量,我把生活过得很轻松,无论多忙睡前都一定要看书。” 她形容自己是一个海绵型的人,通过阅读不停吸收学识,在忙碌的职涯里也能平衡事业与家庭。 五动人生 活出健康 她在台湾积极推动五动人生,让自己做个“乐龄人士”。这五动分别是 01. 活动——避免失智 02. 运动——保持健康 03. 行动——自己要安排活动 04. 心动——完成自己的心愿 05. 嚼动——细嚼慢咽,可以预防失智 她也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当夫妻里面有一个人懂得自我成长之后,就可以化解家庭危机。 “在一次课程中,一名学员分享她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老公脾气暴躁,经常吆喝正值青春期的儿子,而儿子每次被骂后就会掉头回房关上门。她当下并没有马上回骂老公,而是先进房安慰儿子,之后就切一盘莲雾坐在客厅吃。” “老公见她在吃东西,就问她在吃什么?她笑笑口的叫老公尝一尝,没有生气的语气。当老公在吃莲雾时,她就找对时机引导老公,让老公明白孩子的感受,最终两父子和解了。” 吴娟瑜表示,因为该名学员已经自我成长,懂得改变沟通方式,引导丈夫一起成长。 她表示,透过自我成长,不断摸索与领悟,带动成长的方法就会慢慢形成。 “只有当自己能够悟出一套自我成长的方法后,才能够带动另一个人成长,进而改变命运,所以做对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更多【家庭】文章: 玩水探索两不误,走!来场湿地公园亲子游 弟妹出生后 别忽略老大的心理 过年记忆大不同 一家三代的过年故事  
2月前
农历新年前,我去护理头发。相熟的老板边在我头上操作边与我聊天,从家里大扫除聊到做新年糕饼。然后她说:“你老公真好,还会帮你做这些。” 我愣了一下,回道:“家是我们两个人的啊,所以我从不觉得这是他在帮我。”这下换老板愣住了。 其实,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夸奖”我先生的话了。早前,我和老张带着女儿自驾到泰国兰塔岛潜水与游玩。一位朋友羡慕地留言:“你就爽啦!你老公很疼你哦,带你去玩,你们感情真好。”老张听了大笑,说:“你告诉她,是我自己爱玩。而且,我是带女儿去玩,不是带你。”这话一语中的,戳破了我的幻想,真不给面子。 我并非女权分子,也未曾刻意被灌输“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成长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但从小就见父亲分担家务、采买日常用品、到学校给我送便当。我哥也会帮忙扫地。在这样的身教下长大,我一直认为“家务是所有家庭成员的责任”。 我与老张是双薪家庭。虽无特别的婚前协议,但婚后在家务处理方面却很自然的形成了“谁有时间就谁做”的默契。久而久之,我俩建立了一套无需言说的分工模式,彼此补位,成为对方的神队友。回头看来,我其实挺幸运的——若老张是那种认为“家务是女人的事”的传统男人,婚后我肯定会大受“文化冲击”,这段婚姻恐怕也难以维系至今。 朋友的话,让我有些不以为然,甚至略感反感:为何妻子的地位要被摆低呢?夫妻同行,为何她的认知里一定是“老公带老婆出去玩”,而不能是“老婆带老公”或是“两人结伴同行”? 我和老张的个性截然不同,他外向爱玩,我则较为宅。离开职场后,我喜欢待在家,做瑜伽、煮饭、喝咖啡、追剧、练吉他。我很享受这样的独处时光,甚至朋友约我出去,我都得考虑再三。几年前,老张在老友的怂恿下考了潜水证,开始与潜伴们四处游玩。后来,他觉得丢下我独乐乐有些不太好,便“逼”着畏水又怕冷的我和小张也考证,让我们能够一起同行。 因此,与其说“我很幸福,老张带我上山下海”,不如说“老张很幸运,有我这个愿意舍命陪君子的老婆”。 话说回来,幸福与幸运,终究只是玩笑话。对我而言,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需要用心经营与适度迁就。我们这位朋友的先生休假时偶尔会去咖啡馆,而她从不随行,因为她“不喜欢喝咖啡”。我说:“那你可以喝茶、巧克力,或者其他饮料啊!” 婚姻坏了就修有破洞就补 相比于喝什么,我认为“陪伴”才是重点。 朋友笑道:“你们两个都爱喝咖啡,真好。” 朋友此言差矣。我与老张并非天生热爱咖啡,而是多年来培养出来的共同兴趣。下午茶时光,若谁不想喝咖啡,改泡茶或倒杯自制康普茶,也没关系。对我们而言,下午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连结,而咖啡只是其中的媒介。喝什么不是关键,陪伴才是核心。 前阵子,我看了去年的热门韩剧《泪之女王》。这部剧深入探讨了爱情、婚姻与生活的关系,剧中有些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男主角在与女主角经历离婚风波与各种磨难后,再次求婚时说:“面对琐碎的日常,我们会感到厌倦,会吵架、会觉得失望。我没有信心我们不会闹僵、不会有意见分歧而变得讨厌对方。”短短几句话,道出婚后生活的现实。接着,他说:“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坏了就修,有破洞就补,即便残破不完美,我依然会这么做。” 近几年,我也曾有过从婚姻中出走的念头。但这段话,点出了婚姻的真谛——从爱情到婚姻,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浸于浪漫之中。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与琐碎日常里,难免会产生情绪与摩擦。而唯有坚守初心、适时调整心态、携手同行,才能经营出稳固的关系。 在这里,就祝我与老张结婚24周年快乐,也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且行且珍惜,健康相伴,笑闹到人生的终点。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