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土地

2小时前
2星期前
这一次,她把视线拉回故土,以“完成一个心愿”的姿态,踏遍马来西亚13州,并且亲手绘制明信片。从柔佛丹绒比艾(Tanjung Piai)——亚洲大陆最南端,到沙巴古达(Kudat)的Tip of Borneo——婆罗洲最北端,她以画笔取代快门,以邮戳替代定位,交给时间运送回自己手上,回放当下的心情。 这本书,差一点就不会问世。作者谢丽芬(昵称小芬子)在2024年5月无预警昏迷送院,在鬼门关前打了个卡。所幸,老天爷暂时将她退货。她在插喉抢救后奇迹苏醒,又继续走跳人间,把这段生命的“续集”,写进一本书里。 在这个被社群媒体“即时影像”支配的时代,手写明信片是欠缺效率的老派产物。可是,当你翻开小芬子的新书《在大马13州寄手绘明信片给自己》,却会惊觉这份“老派”,正是生活里最稀缺的体现。 启程属于自己的旅行仪式 小芬子自1998年起,无论是出国公干还是私人旅行,她总会为自己寄一张明信片。2016年,她出版第一本书《在旅途中,为自己写一张明信片》,收录自23个国家寄给自己60张明信片的故事。 这一次,她把视线拉回故土,以“完成一个心愿”的姿态,踏遍马来西亚13州,并且亲手绘制明信片。从柔佛丹绒比艾(Tanjung Piai)——亚洲大陆最南端,到沙巴古达(Kudat)的Tip of Borneo——婆罗洲最北端,她以画笔取代快门,以邮戳替代定位,交给时间运送回自己手上,回放当下的心情。 旅程与土地的再发现 读这本书,很像跟随小芬子展开一场寻宝游戏。她追寻“零公里”(0km)的地标——每个州属公路的起点。她带领我们游历马来西亚:森美兰丹绒端(Tanjung Tuan)于1528年建立的古灯塔、霹雳河上的维多利亚桥(1879年)、霹雳安顺斜塔(1885年)、以及新山协裕面包西菓厂(1919年开业至今)…… 这不是单纯的旅游笔记,而是让读者再次凝视土地,重新发现与连结。她说:“有些事物,因为你发现,它才存在。” 重生后的礼物 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一层特别的背景。小芬子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生死大劫,徘徊鬼门关,最终康复再出发。能把这段文字化为一本作品,无疑是一份“重生后的礼物”。因此,《在大马13州寄手绘明信片给自己》亦蕴涵人生的警示:生命太脆弱、命运总无常,我们必须用心去经历、去记录、去珍藏。 海外篇的另一扇窗 书籍以一分为二的设计呈现,翻转过来,是《在旅途中继续为自己寄明信片》(海外篇)。身为娱乐记者的小芬子经常出国公干。从台北金马影展、北京南锣鼓巷、首尔《与神同行》采访,到濑户内海的草间弥生波点南瓜、北欧的芬兰圣诞村、非洲好望角……这些跨越国度的风景,不只是旅行纪录,更像一封封世界寄来的信,提醒她人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该留下一张明信片给自己。 为生活制造浪漫惊喜 这不只是一本游记,而是一份生活哲学。她以轻快笔调,将马来西亚的大街小巷、山川河海、历史人文,化为故事。同时提醒:旅行的真正价值,不仅是搜集景点,而是让自己在旅程里,与土地、与内心重新相遇。 她给读者的溫柔提醒 这本书,我以为它既是马来西亚的地理人文志,也是旅人心灵的日记。我真心认为,它适合大马中学生选读;对成年人而言,它则是一种提醒:在繁忙生活里,也别忘了为自己规划一场专属的情趣与浪漫。 当你试着为自己写下几行字、寄出一张明信片,你或许会在未来某一天,与那个久违的自己相遇。这份看似老派的浪漫,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温柔提醒。 更多文章: 【全民读书会】趁着国际翻译日,我们来谈马华文学翻译! 【读家说书】龚万辉 X 农夫谈封面设计:关于书本的第一道风景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妈妈特别喜欢种菜。每当吃到味道不错的蔬菜,她就会心痒难耐,忍不住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种出来。有时候,她会把吃剩下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洗净晾干,再埋进菜园;有时候,也会剪下一段枝条插进土里,只要一插活,她就高兴得像中大奖。运气好的时候,没几天就能看见嫩芽或新叶冒出来;运气差的时候,几个星期过去了,土里冒出来的却只有些顽强的野草,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种菜,妈妈还有个习惯:把菜皮、果皮收集起来做堆肥。有趣的是,常常她精心播种或插枝的还没动静,倒是堆肥堆里先冒出几棵意想不到的“壮苗”,就像泥土偷偷送来的小惊喜。 那一年,堆肥堆里竟悄悄冒出了一棵南瓜苗,叶子又大又绿,带着一股旺盛得不容忽视的生命力。妈妈一看到它,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赶紧在苗旁插上小竹竿,生怕有人一不留神踩到了这株“小宝贝”。她还兴致勃勃地每天浇水、除草、呵护备至。日子一天天过去,南瓜苗越长越旺,几根藤子悄无声息地爬上了篱笆,还开出了几朵黄灿灿的花,让人忍不住每天都想去看看它的模样。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棵意外冒出的南瓜苗,竟成了院子里最招人喜欢的一角。 种南瓜和种一般的菜不太一样,也让我们一家人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原来南瓜的花还有“公母”之分。雄花高高挺立,花瓣舒展开来,花蕊里满是金黄色的花粉,只负责授粉,并不会结果;雌花则娇羞地藏在叶子底下,花蒂下面鼓起一个小小的青绿色圆球,那就是未来的南瓜宝宝。可如果没能顺利授粉,这小瓜很快就会枯萎、掉落。于是,妈妈每天清早就成了“媒人婆”,忙着为花儿牵红线。她小心地摘下雄花,用剪刀剪去花瓣,露出沾满花粉的花蕊,然后轻轻贴在雌花的柱头上,细细滚动,让花粉均匀地覆盖其上。完成后,还会对着雌花催眠:“小南瓜,快快长大喔!”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里,雌花慢慢合拢,花瓣枯萎,但底下的小南瓜却一天天变大。不过,也有让人犯愁的时候。要是连续几天只开雌花、不见一朵雄花,妈妈就会一边看着藤蔓发愁,一边认真又有点无奈地问我:“别的花的花粉能用吗?”那段时间,我们家的晚饭桌几乎成了“南瓜事务中心”,每天的对话总绕不开那几根藤——“今天开的是什么花?”“那几颗小南瓜有没有又大一点?”原本只是堆肥堆里意外冒出来的一株苗,竟成了我们一家人最温暖、最鲜活的牵挂。 第一次真正的“种瓜得瓜” 皇天不负有心人。那些靠着妈妈每天清晨辛勤授粉、细心照料长大的南瓜,终于挂满了藤蔓。随着颜色由青绿逐渐转为金黄,一颗颗圆润饱满,表皮闪耀着金色光泽,我们全家都满心期待:“什么时候能摘啊?”终于,妈妈发出号令:“可以采了!” 南瓜丰收那天,妈妈看着自家亲手种出来的一颗颗圆滚滚胖嘟嘟的南瓜,笑得合不拢嘴。我也兴奋不已——虽然市场上的南瓜并不稀奇,价格也不高,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种瓜得瓜”,而且一下子就收了好几颗,这种踏实的满足感谁也替代不了。 为了不辜负这份丰收,我翻遍了油管,研究各种南瓜做法,打算来一场名副其实的“南瓜宴”——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日子,做一回真正的“吃瓜群众”。很快,我就发现了不少高手的视频,什么煎炸爆炒、蒸烤焗炖,连瓜尖、瓜皮、瓜花都不放过,看得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我的厨艺有限,最终只成功做出了一道酥香的南瓜煎饼,简单却美味,算是对这段劳动最实在的回应。我还一度心痒痒地想试着做炸南瓜花,但妈妈提醒我,花上总有蚂蚁和不知名的小虫爬来爬去,不太干净。一听妈妈这么说,我也只好打消念头。 后来,邻居也开始种南瓜,妈妈高兴得不得了,立刻跑去热心分享她的“人工授粉秘籍”。她讲得眉飞色舞,邻居听得津津有味。哪怕语言不太通,也丝毫不妨碍交流,妈妈干脆一边比画一边亲自示范,动作一看就懂。这份经验,就这样在院子间传开了,也悄悄延续成了一种朴素的传承。 谁能想到,那堆肥堆里冒出来的,不只是几颗南瓜,更是一段段关于土地、汗水和家的故事。每天围着几根藤、几朵花转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却成了我们心中最柔软、最明亮的记忆。妈妈用一颗热爱土地的心,把一株意外冒出的南瓜苗,变成了满园丰收的喜悦,也悄悄拉近了一家人的心。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份不经意间的收获,不只滋养了家人之间的陪伴与笑声,也在邻里间悄然生根,多了一份交流与温情。原本只是意外冒出的一株苗,成了我们最真实的幸福写照——惊喜于无心,温暖在用心。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