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停业

(新加坡25日讯)新加坡超过50年的老字号“裕兴菜馆”,因老板脊椎动刀、员工短缺和无接班人等问题,目前已停业。 裕兴菜馆于1968年由已故的孙亚财及太太沈亚妹在亚峇街(Albert Street)开摊营业,1978年搬到花拉公园小贩中心,再迁至小印度的南洛街,1993年最后一次“搬家”后,店面坐落于如切路360号。 《新明日报》接获热心读者通报,指菜馆突然结束营业,令她非常惋惜。 记者辗转找到第二代传人孙家禄(60岁),他与太太张园红(60岁)在家中受访时说,母亲沈亚妹的厨艺是以前在大排档帮忙时,从广东厨师那里学来的,过后自己开档,并传承给他。 他说,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帮忙父母,前后逾30年,如今因腰椎神经线被软骨压到,所以早前进医院动了手术,并植入螺丝,医生说需要至少休息一年。 “这个病已经持续10多年,导因除了长期站立外,也包括扛食材等重物。我多年来一直都在进行物理治疗,现在是真的没办法了,才被迫动手术。” 除了健康问题,他无奈表示,员工短缺也是另一大难题,此前店内只有4名固定员工,太太也需帮忙,有时候遇到兼职工没来上班,还得“紧急呼叫”孩子前来救急。 他透露,他们的3个子女有各自的事业,没有兴趣接手菜馆,加上很难找到接班人,所以才会结业,上个月13日是最后一天,暂时也没有重开的计划,至另行通知。 父亲是长跑“铁人” 孙家禄的父亲孙亚财于2013年因癌症去世,享寿77岁。他为了改善身体状况而练习长跑,并在50岁那年开始参加马拉松。在他去世前的20年里,共完成超过100场马拉松比赛,其中很多是在加拿大、清迈、澳洲等地举办的赛事。   孙家禄说,由于父亲多年来都亲自负责菜馆的工作事宜,因此在他去世后,餐馆运作一度受影响,生意流失了一半。 “当时我也因某些问题而有大约一个月时间无法亲自掌厨,导致很多顾客以为换了老板而光顾别家。” 他说,所幸后来在其他熟客介绍下,才重新建立起顾客群,而即使是疫情期间,也有很多顾客上门打包,加上政府的津贴辅助,才让他们顺利挨过难关。 曾有集团要收购    但没深谈 孙家禄说,疫情前曾有餐饮集团提出要收购,但那时自己没有打算停下来,所以就没有深谈。 “若真的有人有心、愿意接手,我们也可以考虑交由对方接棒,届时我可以从旁指导和协助。” 他也说,他本来计划做到65岁就退休,按照现在的情况,或许只能提前退休。 停业前只告诉熟客 为免“客似云来”,菜馆在停业前只告诉熟客,而且没有张贴任何告示。 向来低调的孙家禄透露,由于担心张贴告示后顾客会蜂拥而来,所以他们是在最后一个月才告诉一些非常熟的老顾客。 “有的顾客听闻消息后,在最后一个星期每天都带着孩子和孙子前来。” 他说,菜馆经营多年,除了新加坡政商界名人外,香港明星如谭咏麟和陈百祥等都曾经前来品尝。 “我们对所有顾客都一视同仁,也没有在墙壁上张贴和名人的合照,每次遇到有人说要帮忙宣传时,我们都会拒绝,因为现在的工作已经让我们忙不过来了。”  
10小时前
1星期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新加坡5日讯)继大巴窑东夜间蔬菜批发市场之后,位于乌美工业区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也面临停业,摊贩最迟必须在今年8月底迁走。 《联合早报》报道,这个在乌美三道第3017A座旁的露天停车场,除星期天外,每晚11时营业到隔天早上7时的夜间蔬菜批发市场,仅剩的3个菜商上个月接获业主裕廊集团来函通知,最迟须在8月31日结束生意。 同大巴窑的批发市场一样,当局也为这些菜商提供3个转去其他地点继续营业的选项,即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环境局管理的巴刹,或者私人菜市场。 这些受影响菜商的主要客户是餐馆和小贩。他们受访时说,由于大巴窑东要发展,当局要求那里的菜贩迁离无可厚非,但乌美是工业区,业主也未详尽解释原因就通知停业,令他们感到无奈。 其中一名林姓菜商(70岁)做蔬菜批发生意已有50年。他接受访问时说:“大巴窑东(蔬菜批发市场)因为要发展所以必须关,乌美没有新建设,为什么不能暂时让我们用呢?” 根据早前的报道,大巴窑东蔬菜批发市场最迟得在8月19日停业。新加坡食品局当时说,随着大巴窑东住宅项目的发展,预计这个批发市场占用路段的交通会更繁忙,不适合运营菜市场。 乌美蔬菜批发市场的另一陈姓菜商(78岁)说,这个市场是在2003年沙斯疫情后设立的,全盛时期有近20摊。虽然现在只剩零星几家,但他们在这一带营业也有近20年了,对这个地方有深厚的感情。“突然宣布要关闭,十分不舍。” 另一不愿具名的菜商(48岁)说,他自幼就跟随叔叔从马来西亚古来采购蔬菜来乌美售卖。他的顾客集中在东部,如果搬去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单单送货所需的燃油和人力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地方,也许就不卖菜了。” 裕廊集团发言人答复询问时指出,目前这3个业者持有的临时租用准证将在3月31日到期。为了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搬迁,集团把临时准证的有效期延至8月31日。 裕廊集团比照大巴窑东情况   停止乌美蔬菜批发业务 发言人并未说明不继续对这些业者发出临时租用准证的原因。根据菜商收到的电邮通知,裕廊集团也仅说将比照大巴窑东夜间蔬菜批发市场的处理方式,停止乌美的蔬菜批发业务。 原本也在乌美蔬菜批发市场做生意的菜商刘进业(37岁)得知须迁出后,在上个月退租。他说,乌美和大巴窑东的情况有所不同,乌美的业者不是免费使用场地,每个月须缴付约3000元的停车场租金和厕所清洁费。他现在不再摆摊,而是直接从马来西亚取货送到顾客店里。“不然人工费、车油费、新马两边消费税都要缴,很辛苦、不好赚。” 在后港经营咖哩餐馆的王姓店主(75岁)近几年来都到乌美工业区采买蔬菜,每星期两三次。“这里蔬菜新鲜,每公斤便宜约一两角”。她说,这个批发市场停业后,她得到较远的巴西班让中心去办货。
7月前
7月前
(中国‧北京7日讯)是否广设国营食堂、社区食堂去年在中国一度被热议。新华社旗下杂志《半月谈》报道,社区食堂虽为老年人用餐提供方便,但却陷入租金高昂等的营运困境,有社区食堂即因不敷成本而停业。 半月谈2023年第2期以“社区食堂:持续运营有困扰”为题报道,指“社区食堂”为不方便做饭或没时间做饭的族群,在居住地提供较为稳定用餐的地方。且平价、卫生,获得一些居民青睐。也有部份社区的爱心人士、企业提供捐赠,并在食堂担任服务员、送餐员,整体提升民众对食堂的获得感。 但报道指出,社区食堂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困扰。首先是“场地成本”造成较大压力。经走访发现,由于食堂的“惠民”属性,饭菜利润有限,而装修、房租等投入比较高,一些社区食堂若无房租减免可能会亏损。有业者表示,1年多营运下来,每个月均处于亏损,需靠其他收入填补社区食堂的损失。 其次,众人口味喜好各异。如果想多些口味就要增聘厨师,但客源却不一定成比例成长。其中,河北省保定市一家“社区食堂”招聘了4名厨师,但每天只有30多人用餐,加上人均消费仅人民币10元(6令吉34仙),食堂每年人力成本却超过26万元(约16.4万),不敷成本,只好暂停营业。 此外,部份居民担心“社区食堂”具有公益性,利润较低,一些经营者可能为了获利使用即将到期食材,降低卫生标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会让居民失去信任,未来经营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惠民属性难以保证,因此产生疑虑。 报道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宋煜表示,“社区食堂”最好不要“一拥而上”,有条件的社区可先试办。而缺少场所的地方则可尝试“中央厨房+流动餐车”模式。至于无法试办食堂的地方,可等多种模式成熟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也有人建议,“社区食堂”可贩卖饮料、香烟等商品增加收入;并增加“外卖”功能,扩大服务范围;还可利用行政手段,联系大型蔬菜基地或批发企业直接供货,降低进货成本;也可让社区志工协助管理食堂以降低人力成本;食堂设置初期可降低房租甚至免房租,水电费并以较便宜的民用费率计算,以降低营运成本。(中央社)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