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信息

一些时候,股市赚到的钱确实有零和游戏的感觉。但有时,它并非如此。 说到投资,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无非是房地产和股票。由于房地产单价较高,交易成本较低的股票成了许多人涉及的资产类别。根据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共有377万交易账户(CDS),其中活跃散户为142万。全国年满18岁的人口共2666万,换言之,大约每19人中,就有1人活跃于本地股票交易。 那么,股票是怎么赚钱呢?这道问题,有很多答案。 不少人认为股票投资是一种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你在股票市场赚到的钱,必然是某些人亏掉的钱。抱有这想法的人们,一般都会对股票敬而远之,甚至对任何投资都持类似态度。我认为这说法并不全面。 一些时候,股市赚到的钱确实有零和游戏的感觉。但有时,它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 “财富” 的定义。说真的,“财富” 一词非常抽象,它是人们的共同想象,或者说共识。当我说A公司股票值5令吉,只要足够多人认同,那么它就能够卖到5令吉,甚至更高。 用5令吉买A公司股票的人一定会亏钱吗?如果他/她能够以5.50令吉卖出呢?而以5.50令吉买走的人就一定亏钱?如果其他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呢? 话说回来,怎么可能会不断出现以更高价格接收A公司股票的人呢?凡事都有尽头,不是吗? 但是,如果A公司能够一直刻苦耐劳,给股东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盈利增长呢? 10年,甚至是20年?市面上还真有不少公司的管理层有如此魄力,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办法识别。一旦找到,这类公司就会用实力告诉你,他们有办法不断拓展人们对 “财富” 的定义,这些 “财富” 是盈利、分红、现金流。 总之,股票投资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放大器。 当然啦,并非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都具备这类特质。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可能是零和游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若你有这几种优势,则会比较突出,也更容易赚到钱: [vip_content_start] 拥有信息者赚缺乏信息者的钱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你比很多人都知道A公司未来的业绩会很好,那你就能够比其他人更早买入而获利。这种信息差异的优势,并不理会你是否通过内幕消息,或是 “马赛克理论” (mosaic theory,一种通过集合公开信息,进而推导出非常接近内幕消息的分析方式)来获取。这逻辑讲的是,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能够拥有更多赢面。 艺高人胆大者赚畏首畏尾者的钱 这是上一段落的延申。许多人以为拥有足够多的信息优势就能赚大钱,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纵使你握有 “内幕消息” ,你也未必敢孤注一掷,因为你要管理风险。举例来说,就算你要炒作,你也要确保自己的阵营能够做到 “货源归边” ,以避免有人搅局。而且,你也要确保资金链稳定,不会中途被券商截断或者要求追加保证金(margin call)。胆量,就成了胜负的关键。 即使不谈这种见不得光的操作,单是当一家公司估值足够低时勇于买入,能做到的人也并不多。正如黄子华说的:投资这种事,多多少少反人性,因为你要学会去喜欢那些被大家嫌弃的东西。 这也就诞生一些技术派操盘手。他们看到股价跌穿200天均线,或者出现死亡交叉线,就会抛售该股票,然后等待上升趋势确立后才买入。这种做法,是为了保障他们的资金不会被卡死,即便他们知道这种方式入场不够便宜。但,他们愿意牺牲一些回报率,以换取确定性(股价上升趋势)。 当然,这里不是说每个人非得要当那个最大胆的,若你本身性格谨慎,也无需刻意去火中取栗。这里只是讨论一种常态,有时候,就是得忍受不确定性和痛苦,方能收获丰盛果实。 有耐心者赚没耐心者的钱 买股票的时候,每个人心里多少都会设个期限(啊,不是至尊宝说的一万年)。这个期限,可以是3天、3个星期、3个月、或者3年,没有绝对意义的正确或错误。 不过,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于——股市风云诡谲,各种事情之间的相互作用甚大(或者说蝴蝶效应会被放大)。尤其是如今全球贸易往来密切(无论特朗普如何折腾,都改变不了这事实),即使只是一家默默耕耘的工厂,也可能因为美国人不喜欢民主党,而被卷入关税战的漩涡,你的公司可能因为加征关税而减少订单。 因此,你需要一个时间窗口,好让你的股票价值得以被市场反映出来。只不过,这个时间窗口往往由不得你做主。 这么一来,有耐心的投资者才有机会等到那个时刻,而不是没耐心的那位。后者往往错判时间点,最终只能以更低价格把股票卖给前者。当然,你依然可以给自己设立3个月期限——只要你愿意认这笔账。切莫把原本3个月的计划硬生生拖成3年,也就是我一些同行常开玩笑说的 “被动长期投资者” 。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几种优势,分别是信息、胆量,以及耐心。祝各位能在股市有所斩获。
6天前
2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在这个龙蛇混杂的资本市场里,拿走季度财报,无疑是削弱大众投资者的知情权。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欲推行一项变革:上市公司无需再每个季度汇报财务状况,改成半年一次。 此提议确实获得不少人赞赏,认为这能够减少运营开销。毕竟,当你的财务部每三个月就要整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另一个赞同特朗普的观点则认为,改为半年才汇报一次,能让投资者和公司运营者更加注重长期策略和发展计划,如此就不需要每三个月就向投资者汇报,一项三年的企划取得多少进度。 若这种机制成常态,投资者耐心或将得以加强,公司也有更多底气执行长期发展计划。 那么,赞成上市公司半年才汇报一次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我们先了解马来西亚的状况。大马交易所规定,每个季度结束后,上市公司必须在两个月内汇报财务状况;经审计师签署的财报或年报,则是结束财政年后的四个月内必须完成。这些规定是为了保障投资者权益,好让他们能够做出明智决定(informed decision)。 由于大马交易所只规定最迟期限,上市公司能自行选择提早或压线完成,不过大多都集中在每季度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下旬,有些公司甚至拖到最后一天,几乎傍晚才汇报。 我们看看国外。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日本,以及欧洲市场都是每三个月汇报,不过当中有些差别。 举例来说,如果A公司财政年为12月31日,那么在第一季和第三季财报时会披露几项比较重要的数据,例如营业额、运营盈利、税前盈利、税后盈利,税后每股盈利等等。同时,公司或许会在媒体文告补充一些讯息,例如新的产品线取得什么成绩或公司握有多少现金之类;第二季及第四季时,则会给出更完整的披露,包括各项目明细和附注,有些企业甚至推出一份媲美年报质量的 “半年汇报” 。 至于马来西亚的上市公司,其披露格式则要求提交完整的财务报表,并附上明细与注释,虽不及年报般详尽,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完整性。 那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大原则,信息披露越多越好。如果你告诉我有10项财务数据,我不会要求少于10项。只能多,不能少。我的本职工作是处理并解读数据,然后做出投资决定。我认为所有投资者都是如此。所以一些公司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披露数据时,会让我非常懊恼。若时常发生,必然降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 而在季度财报里,我最希望看到更多业务明细、管理层对于业绩的更多披露,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因为这些才能让我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但,许多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惜字如金,有些则不断重复已知信息,如 “公司第三季营业额下降30%,因为XX业务营业额下降30%” 或 “公司第二季营业额上升10%,但税前盈利下降20%,归根于更高开销” 。 为什么上市公司会有这种表现?因为他们搞不懂上市的意义。 有些公司之所以选择上市,是为了在外国客户与供应商面前提升自身的可信度;也有公司是为了避免被政府恶意吞并及掠夺财产;还有一些则单纯把上市当作炒股的工具。 事实上,这类公司根本不想要和大众投资者分享任何利润。君不见,马股当中有 [vip_content_start] 不少公司,手持净现金远高于市值,既不投资、也不发展,更不发放红利,妥妥的僵尸企业。 但,若一家公司想要上市,更多时候是欲向大众筹集资金,加快发展进度。因此,向大众交代企划进度,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非常必要。 试想,如果你要融资5,000万令吉来发展,可以先投入500万令吉,然后向投资者披露。取得良好进展时就快速邀功,强调公司未来目标。投资者看到信息会感到兴奋,就会有人买入你的股票,推高股价。 接着,你再额外投入500万令吉,待项目见效后再向投资者披露,以此吸引更多人进场。如此反复,股价就会不断走高。届时,若你要发行新股来融资,成本就会更便宜,股权稀释程度也较轻。最后,一个原本需5,000万令吉的企划,可能就只花了公司1,000万令吉,比向银行贷款还划算。 投资者不是看不到长期目标。只要上市公司有定期汇报进度,他们就能够知道,然后用脚投票。当然,过程里可能会有些人不耐烦,他们也可以随时卖出股票,但这无妨。关键在于管理层不要信口开河,把只有10亿的商机说成是500亿来圈钱。 我知道大家会觉得,坦白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会让某些人失望,我们也不喜欢让人失望。但,我认为坦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发生在 “坦白后,打算怎么做?” 对不? 一个没有大志的人,也可以坦白自己没有大志,甚至只想要躺平。这样的人,是无法向大众募资的。但,一个人坦白自己目前没有成绩,然后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取得一些成就,人们是会珍惜。当这个人不断坦白,然后不断努力,即便遇到问题和挑战,还是会有人愿意相信。往往,最初的投资者会成为最坚定的投资者。 而具备这种珍贵品质的管理层,要能够承受每个季度汇报财务的繁琐工作,因为他们有这个志向;至于那些僵尸企业,他们只想要从大众口袋里拿钱,连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做。这些公司,压根儿就不应该上市。 在这个龙蛇混杂的资本市场里,拿走季度财报,无疑是削弱大众投资者的知情权。 相关新闻: 特朗普倡导企业停止按季度报告财报 特朗普提议终结季报 美监管机构:优先考虑 特朗普推废除季报 贝森特:企业成本将降惠及投资人
1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6月前
7月前
9月前
9月前
(新加坡16日讯)被指在狮城收取昂贵学费却没来开课,台湾激励讲师黄佳兴被爆年收入高达近千万新元(新币,下同;约3312万8700令吉),狮城一些付费但没课上的学员向媒体申诉追讨退费不果报警后,他竟亲自发信息但错误引用新加坡法律条文“威胁恐吓”学员说要找律师起诉他们毁谤。 《8视界新闻网》早前报道,台湾激励讲师黄佳兴在狮城收取昂贵学费后,却以冠病疫情为由没来开课,付费的学员等不到他开课后纷纷要求退款,他被指称改为线上开课,还公开质疑记者所说要求退款的学员多达20多人,表示他知道的只有五六人。 不过,针对媒体发出的询问,黄佳兴至今仍“已读不回”,避开询问的同时,却可发信息“威胁恐吓”学员。 台湾媒体爆料黄佳兴年收入近千万新元 在新加坡新闻发布后,台湾媒体转载报道,TVBS新闻网也直击他在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的亚洲企业总部,发现办公室一片漆黑,电话无人接听。 黄佳兴对此发视频称总部的员工都在家办公,有开课才会回到总部,他也称职员都在家服务学员。 有台湾读者联系新加坡媒体爆料,指黄佳兴在台湾也遭人追讨学费,还说他年收入高达近千万新元,不知他为何要如此克扣学员辛苦赚来的学费,加剧学员的生活困境。 根据台湾读者转发的三立新闻网的报道,黄佳兴透露自己靠一张嘴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2019年的年收入已达两亿新台币(约2690万零504令吉)。该读者还说,这收入还只是保守估计,现在少了实体课的租金等费用,收入预计更高。 此外,根据台湾读者,有些台湾学员早前曾在社交媒体贴文揭露黄佳兴上课空喊“口号”,并找一大批销售人员不断售卖昂贵课程,实则通过高压行销手段吸金,不过那些学员事后遭到恐吓都不敢再发声了。 每个月豪华周游列国 网友指他做嘴皮子生意 读者也爆料说,黄佳兴赚得盆满钵满后,目前几乎每个月都在豪华旅游,足迹踏遍欧美多个国家。 根据owlnews的报道,他今年七月份开始,先后到访了瑞士、日本、尼泊尔,接下来还将前往纽西兰、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澳洲,每个月都在旅游。 媒体也在网上发现,有中国大陆的网民在线留言,指黄佳兴做的其实就是无本万利的嘴皮子生意,所谓的课程没实际内容但很洗脑催眠,学员被要求跟着喊口号,其实就是变相的行销!“付钱让他们给你上课,听他们瞎掰。但你的钱就白白进了这些人的口袋。” 错误引用新加坡法律条文 威胁恐吓学员 黄佳兴也在视频中称他“完全没有接收到20几个说要退费的简讯,我这边最多就只有接收到五、六个”。一直“关心”学员的情况,但确认相关学员要求退款后又发短信以“破坏公司名誉”为由威胁要起诉他们。 不过,受访律师表示,黄佳兴错误引用了新加坡法律条文,有威胁恐吓之嫌。 根据学员转发给记者的信息,黄佳兴在信息里称向狮城律师咨询后,认为学员向媒体爆的料已严重损坏公司的名誉,怀疑学员是“商业蟑螂”,还说学员的行为构成刑事毁谤,最后他更引用了“POFMA《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令》”条文,指有关陈述“对企业信誉造成损害”,影响了公众利益,搬出条文下的刑罚吓唬学员。 一家律师事务所创办人萧锦耀律师看了有关短信后,指正学员对媒体的陈述说的是自己本身的经历,根本不算毁谤,反而他说学员是“商业蟑螂”才有毁谤之嫌。 对于黄佳兴搬“POFMA”条文来吓唬学员,萧锦耀说严重质疑狮城有律师会给他那个建议,“他说POFMA是针对在网上散播危害公共利益的虚假信息,由部长下达更正令然后由相关政府机构处理,简单说‘该法律不是供公众或公司采用的’,学员和讲师之间的退款事件纯属商业或经济纠纷,根本不构成POFMA所涉及的危害‘公共利益’,直言黄佳兴根本就是在胡乱套用法律条文吓唬人。 新加坡媒体早前已根据受访者所提供的联络方式,向佳兴成长营培训机构人在台湾的黄佳兴本人发出询问,至今未收到任何回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