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舜婷 · 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是水灾元凶



雪隆区,大马的都门,繁荣的象征,却屡次被水灾的阴影笼罩。
ADVERTISEMENT
每当大雨倾盆,我们总会人心惶惶。人们总习惯性地归咎于“雨量过大”,但追根究底,真正的“元凶”究竟是失衡的城市过度发展。如果说雨量增加是助推剂,那么无节制的土地开发就是彻底破坏了城市自愈能力的“免疫系统”。
长久以来,为了满足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地皮价值的最大化,雪隆的土地开发几乎陷入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的模式。
城市过度开发最直接的危害,在于其侵占并破坏了天然的防洪基础设施。山丘被削平,原本的集水区失去了储存雨水的功能;大片森林和植被被清除,土壤的自然渗透能力被混凝土和柏油路取代。
在自然状态下,泥土和植被能够缓慢地吸收和储存雨水,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雨水无处渗透,只会在最短时间内以大水量涌入城市排水系统。原有的排水管网设计,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突发且巨量的径流,导致闪电水灾成为必然。
另一个严重的破坏,是对河流保留地和防洪设施的开发。河流是自然界的排水主干道,它们拥有天然的缓冲空间,即在水位高涨时允许河流向两岸平原溢流,以分散和蓄积洪水的区域。
但在过度发展的驱动下,许多发展计划紧贴甚至直接侵占了河流的保留地。河道被束窄、弯道被拉直、两岸被水泥高墙围起,严重压缩了河流的缓冲空间。当暴雨来临时,水流无法溢出,只能被迫在狭窄的河道中加速,导致水位迅速上升,最终冲破堤防或倒灌入城市低洼区。
面对这一系统性危机,政府和发展商不能再将水患归咎于“天灾”。这是人祸,是地方政府在批准发展计划时缺乏生态考量、忽略环境影响评估(EIA)的短视行为所积累的恶果。
要根治雪隆水患,我们必须重拾对大自然的尊重。这要求暂停在敏感集水区和防洪区的开发,严格执行“零容忍”的土地管理政策,并投入资源进行生态恢复,如建设更多的滞洪池、人工湿地和“海绵城市”设施。
水灾是对城市治理的警钟。我们必须明白,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安全为代价。只有从根本上纠正过度开发的错误,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雪隆才能真正摆脱逢雨必灾的困境。
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要如何取得一个平衡,就要看我们的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智慧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