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屋与菜园屋融合共存 “明德学堂”文化驿站



在面向马六甲海峡的这片南洋土地上,雪州丹绒士拔甘榜峇都劳勿(Kg Batu Laut),林立着一座占地2.5英亩的“罗汉椰林”。
园中有间米南加保式的传统马来高脚屋与华人新村菜园屋融合共筑的“明德学堂”,主人家盼能发扬与推广多元文明交融,在这座东西文明交汇的马六甲海峡河口,扮演着文化驿站的角色。
ADVERTISEMENT
赖贞瑝致力推动马中友好
明德学堂的创办人是长期旅居菲律宾的丹绒士拔人赖贞瑝。49岁的他也是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
这些年来他致力推动马中友好发展,尤其是马来西亚与北大的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并在10多年前萌生念头,让这片家族祖地逐渐地实现“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真谛。
自称为一名文化教育志愿者的他接受《星洲人》VIP专访时娓娓道来,这尽管是自己与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十年心血的作品、更是他用建筑、植物,土地与文明进行深度对话的地方。
“美美与共”出自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文明理念,是一个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推崇多元共存,互相欣赏,共同发展的世界观。

榴梿芭翻种椰林罗汉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晓他人美徳,纪念祖父赖明德;赖贞瑝说,这句结合儒家思想、多元文明共生和家族精神传承理念,是他命名“明德学堂”的初心。
祖父留下的榴梿芭,后来翻种成椰林与罗汉松,目前种有300多棵椰树,罗汉松近千棵,象征南洋与中华文明的并存与对话。
“榴梿树还保留了5棵,纪念生命的延续。”
他指着远方那片蕉风椰雨中挺立的绿意,语气温柔而坚定,彰显了“从祖地到学堂”,让“明德”在土地上重生的信念。
明德学堂前半部为森州米南加保式马来高脚屋,确实用一辆大罗里跨州“搬家”而来,即他把买下的原来村屋,就地拆除成片板,再用两年多时间在罗汉椰林里拔地重建而起;屋子后半部则改造自华人新村木屋(俗称菜园屋)。
这两种建筑在此交融,不仅体现工艺之美,更寓意文明共生,乃赖贞瑝的毕生愿景。

茚茄木独板手工篆刻牌匾
屋内地板由马来与印尼木工巧手打造,外墙用茚茄木(Merbau)独板手工篆刻成“明德学堂”和“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牌匾,并特别附上马来文Toleransi Kepelbagaian Menuju Keharmonian Sejagat的注解。
屋顶换上环保锌板,下方设有隔热层;屋后地面以废弃红砖和碎石取代洋灰,令雨水能自然渗透,既融合生态,又象征“让土地呼吸”。
他坚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才是文明的延伸。

构成“多元文化生态圈”
明德学堂距离马六甲海峡河口约百米,面朝海洋、背靠甘榜,四周分布着印裔兴都庙、马来甘榜峇都劳勿、丹绒士拔华人新村及原住民村,构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生态圈”,也提供了“乡村文旅”的有机养分。
赖贞瑝形容“这里是文明的交汇口”,希望透过明德学堂,推动跨文化、跨族群、跨国界的对话,实现从南洋土地看世界文化的真谛。
[vip_content_start]
今年7月,他与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合作,迎来首个“文化沙龙”——20名来自北大的学生代表团在此进行文化驻留,与本地友族大学生展开深度交流。
|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 星洲公开活动 | |||
| 礼品/优惠 | |||
| 会员文 | |||
| VIP文 |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 报纸 | |||
这场活动以“立足南洋,面向世界”为主题,把“美美与共、多元包容”的理念,从马来西亚传播到北京,再传向世界。

北大校友会扶持友族生读华校
马来西亚北大校友会以“博雅幼苗人才培养计划”为志业,扶持友族学生就读华校,培养具多元视野的青年。他认为,这正是“多元包容”最美的诠释:美美与共,是一种境界;多元包容,更是一种行动。
“如果一家之主能抱持这种态度,孩子自然能与土地共鸣。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也会更和谐。”
未来,他希望以明德学堂为基地,串联丹绒士拔、甘榜峇都劳勿、兴都庙节庆及周边乡村,打造乡村文旅与文化学习路线,让中外访客深入体验马来西亚的多元灵魂。

继程法师题字“罗汉椰林”牌匾
学堂外的“罗汉椰林”牌匾,由佛学书法家继程法师题字。明德学堂则由著名书法家刘庆伦老师题字,纯手工篆刻。“多元包容,美美与共”八字,由已故文化人陆景华(陆磊)题写,牌匾由马丁铭校长纯手工篆刻,象征文化火种的延续。
赖贞瑝认为,这8个字很有力量。它不只是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文明精神,期许每名到罗汉椰林的来访者,都能把这八字带回家、种在心里。
从榴梿园到椰林、从马来高脚屋到明德学堂、从祖辈到后代,赖贞瑝用十年光阴,将一座屋子,变成一场文明的回响。
这里,不是民宿,而是文化的驿站;不只是建筑物,而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蕉风椰影下,明德学堂继续讲述南洋文明的新篇章——多元包容,美美与共,实现让文化与自然共呼吸的世界大同。

爱莎一路考上独中高三统考
“只要坚持、不放弃,并享受这个过程,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句话出自18岁的爱莎莫哈末阿当,她是少数从小在华校就读、一路考上独中高三统考的巫裔女生,是家中三姐弟就读华校的“领头羊”,也是校园里共融精神的象征。
她说,父母从小送她上华校,让她打下语言基础。从龙溪华小升上巴生兴华中学,她不觉得吃力,反而让她理解到:知识越学越深,挑战的是理解力,而非语言。
身为长女,她不感压力,反而更有责任感。“我要让弟妹看到,只要坚持就能做到。”
课余,爱莎在安亲班与补习班学习中文,也接触中华茶道。“通过赖会长认识明德学堂后,我向赵美玲老师学习茶艺。茶道让我学会静心,也更理解中华文化的美。”

若统考成绩理想将赴华深造
她目前修读纯理科组合,计划若统考成绩理想,将赴中国深造,投身医学或生物医疗领域。
寄宿生活方面,她从未觉得格格不入。“学校有祈祷空间,同学也很友善,宿舍餐食会照顾不同宗教需求。”
她笑说,从小到大就读华校,让她学会了包容,也带着弟妹一同成长。
多次造访明德学堂后,爱莎赞叹这里融合了三大民族文化。尤其看到马来高脚屋被保留、不同族群的文化自然相融,真的很欣慰。
她希望更多巫裔学弟妹勇于尝试华校之路,万事起头难,只要不放弃,就能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也更了解友族文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