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职世界 | “大旗鼓”艺高人胆大 陈锦威身先士卒雪隆推广



若经常参与庙会或传统节日游行,你可能会见过一群奇人异士的身影,他们艺高人胆大,把一支高达两层楼、随风翻扬的大旗把玩得轻轻松松,这便是源自我国北马,而后传遍大马各州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大旗鼓”。

陈锦威:获砂州师傅指点入门
年纪轻轻却已有多年大旗鼓经验的马来西亚陈氏龙狮体育会创办人兼团长陈锦威,他表示,其故乡为柔佛新山,从小就在龙狮队学习。
ADVERTISEMENT
“基于当地每年柔佛古庙游神盛会,早已接触这门技艺,碍于当时掌握力还不知,是到中学毕业后成年了,才有幸得到来自砂拉越民都鲁的一位大旗鼓师傅指点入门。”
他指出,后来举家来到雪隆发展和定居,也发现这区还未有纳入大旗鼓技艺的龙狮队,于是在创立马来西亚陈氏龙狮体育会,决心在这里发扬此技艺。
他表示,现在雪隆区逾百支龙狮队中,仅6支队伍有大旗鼓,而这些队伍都是从他这体育会传授过去的友会。

先发扬到大马各州再传海外
他说,大旗鼓若要达到像大马的舞狮一样高度,在国际舞台得到认可,首先必须先在国内发扬到各州属,方有潜力再传到海外。
“现阶段除了大马,习得这门技艺的外国只有新加坡,港台也有零星的几家,但不能说完全正统,唯有我国正视及认真栽培,那么才能推广到国外。
“推广这一步必须由我们身先士卒踏出去,假如我们这一辈就放弃了,那么后人要学习这技艺的路只会更难走了。”
他认为,举办赛事便是最为有利的传播途径,希望未来雪隆区达致超过10支拥有大旗鼓技艺的队伍,届时能联办一场属于中马区发起的全国赛事,这是他的愿景。

大马原创技艺 始于槟城
他表示,大旗鼓如同二十四节令鼓,是大马原创的技艺,初始地点是槟城,后来传到了邻近的吉打,再南下传到了柔佛和邻国新加坡,但是中马的雪隆相对反而是较迟接触到此技艺的地区。
他讲解道,一般大旗鼓的旗帜长约32至35呎间,净重10公斤左右,但依据场地的方向、旗杆的长度、整体重量及旗帜大小的不同,表演者当下感受到的重量也不一样。
“高楼林立的街道旁,因为建筑挡下了大部分的风,所以驾驭上还算不难,但有次我们到波德申参赛,面对的是海风,便是另一种挑战。”
就像漫画《风云》里的名言,“成也风云,败也风云”,面对疾风时大旗鼓的表演者会备感吃力及不好驾驭。
“但若风力不足导致旗帜飘扬得不漂亮,那也是另一种困扰,所以在没有强度合宜的风势下,还能把大旗鼓刷得漂亮,那便是经验的积累。”
他也说,另一环影响因素却不是“云”,而是“雨”。
“此外,旗帜的材质也有影响,分作较轻透的沙网布和一般棉布两种材质,若是表演过程下雨,一般布质会吸水,不像沙网容易迅速干透,掌握难度会加剧。”

平衡感为主 臂力核心为辅
陈锦威揭露,原来耍大旗最为重要的是平衡感,臂力及核心力量则为辅。因此,并不关乎表演者的体型魁梧或肌肉量多寡。
他说,要在不同场地、时段,面对不一样的风速,都能平衡掌握大旗,必不可少的是平衡感,但平衡感并非与生俱来,虽有也人在平衡及力量掌握方面天赋一般,仍有此方面欠缺的队员在锻炼后,也达到了一样的水准。

“只要平衡感练起来了,有足够的力量把握住大旗,哪怕只学习了数天的学员,被我们派上比赛也能当场有不俗的表现。当然,学习越久的成员,能够开发的技术和动用的身体部位均逐步增多。”
他举例,大旗鼓每一次出队,表演者为4人一组,在此队形下,一人负责顶大旗,其余3人在周围辅助,然后轮流上阵接手大旗。
他说,队形内的队员必须合作无间,因大旗鼓中的大旗象征古代士兵出征时,领头高举的大旗,故此该技艺的最大禁忌,便是表演中途掌握不住倒在地面,犹如旗倒兵败,辅助的3人需及时救场,把旗帜接住并又一次立起的任务。
而技艺高超的大旗鼓表演者,可队员之间抛接或口对口传递,有几分像是打乒乓或踢毽子。


用下巴托旗 最常见也最易受伤
观看大旗鼓表演,又不免会认为有些类似足球,用肩膀、膝盖、胸膛、后背及额头等部位去托住比自身的身高还要高出一倍以上的旗杆,但又多了更多能使用的部位,如手背、脚背、大腿、下盘及腹部,其中还包括下巴。
下巴的使用是最常见的,陈锦威却透露,也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实质表演者是把旗杆的底部含进口中,以下颚的力量及下排的牙齿拖住,稍有不慎旗杆错位了,就会往口腔深处滑进,并刮伤脸颊内侧,也就是牙科所称的颊粘膜。
但是嘴部是无法进行任何保养或锻炼的,他说只有熟能生巧,一步步把技术掌握到最娴熟,减少划伤的意外发生次数。

赛事有点像体操评分标准
论及大马的大旗鼓赛事,则意外地有点像体操的评分标准,陈锦威说,比赛以技巧复杂度、困难度、原创性及稳定度为夺分的各个项目。
他说,比赛的动作涵盖单人及多人,其中单人有指定时限内完成特定动作,评审会按照参赛者姿态及平稳给分,双人或多人的组合则包括彼此抛接的流畅。
他特别提及,槟城和吉打作为最早开始接触这项传统技艺的州属,来自这两区的参赛者可谓高手云集,尤其他们的高难度独创动作,每一组都令人赞叹,但凡出队参赛都能习得各家不同的精湛技法。

招收成员不计年龄籍贯
他说,马来西亚陈氏龙狮体育会创立已6年,虽然主要理事均为陈氏,但该会采开放态度,招收成员不计年龄、性别、姓氏和籍贯,只要没有刺青、品行端、形象佳即可。
“学习大旗鼓,我们鼓励待18岁或以上,因为成年后的肢体在力量的运用及掌握更为理想,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力量能控制大旗,即便未成年的成员,我们也会破格编入队内。”
他说,该会目前有舞龙、舞狮及大旗鼓等多种传统技艺传承,现有队员为30余名,能够各项精通的则不及10人。

黄步良:盼拥有宽阔训练场地
马来西亚陈氏龙狮体育会副团长黄步良表示,该会如同其他龙狮队一样,面对着场地有限的问题,及有朝一日想要有个更宽阔训练场地的愿望。
他指,因为该会在店面的二楼,只能室内联系打鼓和舞狮一些简单的动作,高度达两层楼的大旗鼓则需到路边练习,还得是夜深不影响交通的时段,至于舞龙练习则需驱车前往其他地点练习。

马来西亚陈氏龙狮体育会主任黄威翔表示,该会成立6年,但大旗鼓的纳入仅3年,成员都是斜杠参与,平时皆有其他的正职,均依靠一份热情坚持至今。
“对于这些传统技艺的热爱是扎了根,因创会之前,我们成员几乎都有了一定的功底,年纪最轻或资历最浅的成员少说都有5年以上,有些甚至10多年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