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仲洋·管制社媒能否减校园暴力?



政府准备祭出管制社媒法,强制要求所有社媒平台落实电子实名认证(eKYC),以限制年满16岁才能登记社媒账号,作为管制近期出现一连串校园暴力事故“源头”的举措。
ADVERTISEMENT
此举是否真能奏效?或反而引起政府有意监控言论,侵犯网络用户隐私的争议?
不容否认,社媒与校园暴力的关系确实存在,但并非唯一源头。
回想起的我的童年时代,当时一些颇具暴力元素、打打杀杀的武打连载漫画,都一概被校方列为禁书。若携带这类“违禁品”到校,轻者被巡察员搜出充公,重者则受罚记过,说明了师长们对在“源头”把关的重视程度,绝不容少儿的小小心灵遭到荼毒。
不过,迈入“速食化”的网络时代,单凭管制社媒层面,并不能有效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但它可以在整体策略中,扮演“辅助与减压”的一环。
不容否认,社媒确实放大了学生的某些暴力倾向,比如跟风式的模仿效应、放大化的网络霸凌,甚至“正常化”暴力行为,把网络视频的冲突、挑衅包装成娱乐内容,潜移默化地让暴力志在“汇聚流量”,这也是一些网红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根据教育部与通讯部的2024年的一项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多达68%中学生曾在社媒看过校园打架影片,其中近一半认为“这很常见或不严重”。
因此,若忽略暴力的根源存在于现实生活,而非屏幕的事实,结果可能只是让暴力“看不见”,而非减少。
更甚的是,只强调在于“管制社媒”,忽略心理与教育面的长期影响,导致学生与教师更缺乏讨论、反思与应对暴力的机会,最终变成治标不治本。
杜绝校园暴力策略,应是多层面并行。管制社媒如设定最低使用年龄、移除暴力影片、加强内容监控等手法应是“其一“,而非唯一。这些举措可减低模仿与传播效应,但须与教育配合。
在教育体系方面,当局应推行反欺凌课程、情绪教育、同理心训练,让学生理解暴力后果与人际尊重的重要。
加强心理辅导系统亦有必要,如增加校内辅导员数量、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筛查,从而在早期发现情绪失控或潜在施暴因素、动员家长参与机制,教育家长如何监控孩子上网、良好情绪沟通,做好家庭是第一层防线的把关。
执法方面,校方须强制报告所有校园暴力、保护受害者、提高透明度,不能为了顾全校誉而把问题扫进地毯下。
总而言之,社媒不是暴力的起点,但它加速了暴力的传播。要真正减少校园暴力,必须同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安全制度、家长介入与网络素养培养,才能多管齐下,保障学生与校园安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