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数公吨 卫生管理棘手 垃圾淹没阿罗街后巷



(吉隆坡17日讯)尽管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已将阿罗街的垃圾收集次数增加至每日2次,但垃圾槽不足及垃圾分类未能落实,依旧是这条美食街卫生管理的最大挑战。
阿罗街是吉隆坡享誉国际的美食天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高达数公吨,长期以来,垃圾处理与街道清洁一直是外界关注的课题。
ADVERTISEMENT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此前曾透露,该部计划将国内城市的清洁工作调整至午夜进行,并将从首都战略地点,包括武吉免登路及阿罗街等地启动新作业模式的试点项目。
吉隆坡武吉免登小贩商联合工会主席薛富峰接受《大都会》社区报记者访问时透露,阿罗街的清洁与垃圾收集工作,经过他们与有关当局反复协商,早已改为每日2次进行。
其中,清洁工在早上6时30分至10时30分及凌晨2时30分至5时,在阿罗街一带进行清洁工作;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每日也会在午夜及早上时间,展开2轮的收集工作。

4垃圾集中点 仍堆积满满
薛富峰趁着夜幕低垂,商贩们都开始营业后,带领记者逐一巡视隐藏着阿罗街后巷的垃圾槽。
据观察,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在阿罗街共设下4个垃圾集中点,以应付当地的庞大垃圾量,包括阿罗街与同善路后巷、黄亚华小食店后巷、“马兄弟”美食中心后巷,以及粗茶食馆对面的巷子里。
记者发现,在阿罗街与同善路后巷共放置了8个垃圾槽,却仍无法满足商贩的需求,短短半天的时间就被塞得满满当当,甚至垃圾槽四周也堆满溢出的垃圾。那里甚至成了老鼠的“美食天堂”,一只只肥硕的老鼠穿梭其中寻觅“美食”,体型大得像小猫般,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当记者与薛富峰巡视至“马兄弟”美食中心后巷时,恰好遇上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垃圾槽。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垃圾倒入垃圾车后,再拿起打扫工具仔细清扫垃圾槽四周,力求恢复整洁。
至于粗茶食馆对面巷子里,10个垃圾槽一字排开,依然被海量的垃圾所淹没,场面壮观惊人。
走到粗茶食馆对面的巷子,眼前再次出现触目惊心的画面,10个垃圾槽排成一列,却依旧被垃圾给淹没,形成一幅“垃圾山”的震撼画面,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首都著名旅游美食街的另一面。
薛富峰:垃圾收集1日2次
薛富峰表示,吉隆坡市政局与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一直以来都有到阿罗街进行考察和调整。过去,该区的垃圾收集只进行一天一次,但由于垃圾量过于庞大,经过他们多次反映和协商,如今已经改为每天2次收集,分别在凌晨和早上各进行一轮。
他说,特别是在假期期间,垃圾量往往暴增,一旦该机构接获当地垃圾槽已爆满的消息,一般都会及时清理,因此整体垃圾收集频率并不是主要问题。
他认为,阿罗街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垃圾槽数量不足。尽管过去已有扩充,各集中点从最初的2个增加至6个,但由于空间有限,已无法再增加新的垃圾槽。
“尤其是位于阿罗街与同善路后巷的垃圾槽,必须同时容纳2条街商家的垃圾,长期以来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垃圾常常溢出。”

厨余处理机不知所终
薛富峰指出,另一个需要改善的问题是厨余与垃圾的分类处理。尽管市政局多次宣称要推动垃圾分类,但始终未能落实强制措施。
“多年前阿罗街这里曾经设置了厨余处理机,把厨余转化为肥料,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该设备却不知所终。”
他强调,如果能够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尤其是将厨余与塑料、纸类餐具等垃圾分开处理,垃圾量势必能大幅减少,这才是改善街道卫生的关键。
他说,阿罗街目前共有4处垃圾槽,除了同善路后巷之外,黄亚华小食店后巷今年3月在东盟峰会前新增了一个垃圾槽,这项改进是市政局、国家固体废料管理机构与小贩公会多次会议协调后的成果。
他表示,至于“马兄弟”美食中心后巷的垃圾槽,早已完成提升,建有垃圾房,环境比过去单纯堆放在地上时更整洁;而在粗茶食馆对面的巷子里,则是整个阿罗街垃圾量最大的集中点。
垃圾车凌晨作业受阻
薛富峰透露,阿罗街的垃圾收集时间也曾引发争议,曾经有一段时间,垃圾车在凌晨3时进入阿罗街展开工作,惟部分小贩仍在营业,导致作业受阻。
“后来该机构尝试让小贩将垃圾打包放在店门口,方便工作人员在清晨收集,但又出现垃圾袋遭老鼠咬破、污水外流的问题,反而造成新的卫生困扰。”

他表示,虽然阿罗街的垃圾收集频率已有所提升,整体情况比过去进步不少,但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仍显不足。若要真正提升阿罗街的卫生水平,除了优化垃圾槽的设置,还必须加快落实垃圾分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庞大的垃圾负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