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真:须回归传统传承文化 从儒道经典中寻智慧



(吉隆坡4日讯)华总文化委员会主席陈达真表示,社会风气日渐暴戾,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加,价值观混乱,这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文化的根;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回归传统,从经典中寻找智慧。
她是于昨日在《星洲日报》、华总文化委员会及吉隆坡坤成中学联合主办的“传统心,现代情:儒道经典与书法艺术的时代对话”文化讲座时,如是表示。这场讲座特邀民间讲经人傅承得与书法家黄金炳联袂主讲,透过经典智慧与艺术美学,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
ADVERTISEMENT
陈达真在致词时表示,今天我们身处一个资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便利,却也让人心变得浮躁。打开手机,充斥着短视频、快餐式娱乐、碎片化资讯,人们习惯了“快速消费”文化,却渐渐遗忘沉淀与思考的重要性。
传统美德被边缘化
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传统美德——如孝道、诚信、礼义、廉耻——正在被边缘化。年轻一代沉迷于虚拟世界,追求即时满足,而忽略了修身养性的根本。
她说,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回归传统,从经典中寻找智慧。儒家讲“仁者爱人”,道家讲“上善若水”,这些思想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能让社会回归温和、理性的良方。读经典,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修炼心性。
“同样地,书法艺术不仅是写字,更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一笔一画之间,需要耐心、专注与静心。黄金炳老师多年来推动书法教育,正是希望让更多人透过书法,培养沉稳的气质,远离浮躁。”
她也表示,作为华总文化委员会,该会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希望与媒体、学校、民间团体合作,持续推动以下工作,即鼓励公众阅读儒、道经典,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并举办讲座、读书会,让经典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让书法普及化,透过工作坊、展览、比赛,让更多人接触书法,尤其是年轻一代,体会汉字之美与文化底蕴;与中文媒体如《星洲日报》紧密配合,透过专栏、报导、活动,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
她强调:文化不是古董,而是活水。经典与书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它们能让社会少一点暴戾,多一点温和;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淀。
傅承得:人心一觉即是仁
近十年来孜孜不倦钻研中华经典和推动阅读经典的傅承得在谈儒家和道家经典时,不断强调“自觉”。
他强调,人心一觉即是仁。
“我们这颗心,如果能当下察觉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就能走上人生正途。”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心”的教育;最重要的学, 从“心”开始。
他也解析,儒家之“心”,强调由真诚而来的修养;道家之“心”,强调由自觉而来的智慧。
“儒、道二家,都劝我们化解自我中心和放下私心。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强调往外求知﹙知识﹚,而忽略向内求知﹙真诚、自觉、修养和智慧﹚,只知他求而不知自求。”
他补充,人生最大的工程,是找回自己这颗原有的真诚与自觉之心,修复自己这颗受损、扭曲、堵塞、放失与迷路之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心回家,因而成为我们一生至关紧要的修炼。世路难行,心路更难。想要多了解自己这颗心,请多读、熟读经典。”
黄金炳:书法展现个人风格
书法家黄金炳则透过中国各朝代书法,赏析各朝代书法如何承载文化精神。
在观众提到书法体传统与创新之间时,黄金炳也表示,书法也是个人风格的展现。
黄金炳在讲座也透过萤幕向读者赏析历史名家作品,带领现场读者走一趟赏析书法的飨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