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炟谕·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与朋友


                            
                        
纵观古往至今、东西方的政治生态,在政治这条路上总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看回马来西亚,从独立至今,这块多元种族的土地上,见证了无数政治人物的“世仇化友人、战友变仇敌”的戏码。
ADVERTISEMENT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巫统党内的斗争最为激烈,尤其在1998年,时任首相马哈迪开除其副手安华,掀起“烈火莫熄”浪潮,令全国政局剧变。
安华从政府二把手一跃成为反对党的领袖,与老东家势不两立,斗争持续数十年,民众也以为这一对政坛“宿敌”再无合作可能,但2018年在马哈迪带领下,携手安华的公正党与希盟联盟推翻国阵,实现政权更替,而希盟也拥护马哈迪出任首相。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希盟政府因“喜来登政变”垮台,马哈迪与安华再度分道扬镳,两人关系再度交恶。
政治现实再次证明,没有什么是不能转变的,但不仅仅是马哈迪与安华,其他政治人物也频繁上演“变脸”情况。
行动党与伊党过去虽都是反对党,但两党的原则和理念大相径庭,因此两党一直属于“敌对”关系。
然而,行动党却在1999年加入反对党号召组成的替代阵线,携手合作公正党和伊党打选战,惟最后惨输,退出替阵。
后来在2008年,公正党、行动党和伊党再携手打选战,虽无法在国会选区扳倒国阵,但却赢下5个州属政权,只不过后来行动党和伊党因原则与理念再度分歧,民联宣告瓦解。
行动党过去对巫统猛烈抨击,但在2022年大选后,为组成稳定政府,两党“破天荒”合作组成团结政府,有些支持者虽会错愕,但为了执政能给予理解。
行动党如今与团结政府的公正党、诚信党、巫统和东马政党处在“蜜月期”,但唯独与马华却一直“交恶”。
这些例子显示,马来西亚的政坛的“敌变友,友变敌”的情况围绕现实、选票与生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灵活和策略性也反映民主政治的复杂性。
然而,这种频繁的政治翻转,可能也会造成民众的政治倦怠与信任危机,甚至出现逐渐不再相信政党与政治人物“立场”的严重情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