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彩系列

发布: 6:00pm 22/07/2025

聋哑

手语

翻译

雪州议会

新闻

手语通译员

特职世界

特职世界 | 生动表情 灵动双手 手语通译员 无声却有情

报道:庄舜婷
摄影:黄安健、高建业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从1985年偶然踏入聋哑教育领域,到成为国营电视台的首批手语新闻通译员,许碧兰在指尖翻飞间坚守了40年。

晚上打开国营电视台的国语,画面右下角总有一个人在比手画脚,脸部表情生动有趣,他们灵动的双手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芭蕾,常常让观众的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

这个电视右下角的人物,就是通译员(Interpreter),他们正用着灵动的双手,为聋人(Deaf)打开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

ADVERTISEMENT

聋人的世界听不见任何喧嚣,手语通译员就是他们的耳朵,为他们搭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个无声却有情的世界里,每一次手势的传递,都体现着沟通的基本人权。

手语通译员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最有温度的信息,他们不仅是聋人的通译者,更是社会包容的推动者。

本期“”走入这个无声世界,聆听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40年来的坚守历程,从恐惧到热爱,窥探手语通译员在我国扮演的独特角色。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许碧兰(右一)昔日在聋哑学校教书时,与学生们合影。(受访者提供)
担任志工后转正职   许碧兰学校任教

40年前,在吉隆坡咖啡山的“雪兰莪儿童聋哑学校”,一名20岁的年轻女孩初次接触聋哑学生时,被一名孩子拉着衣角发出的“嗯嗯”声吓得不知所措。

这次偶遇开启了她与手语长达40年的不解之缘,如今61岁的许碧兰,已成为马来西亚手语通译领域的资深通译员。

许碧兰受访时说,她原本对聋哑群体一无所知,1985年在朋友介绍下抱着一试的心态进入聋哑学校任教,起初是担任志工,在一年后才转为正职。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许碧兰用灵动的双手,为听障人士打开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
当时社会最忌讳比手画脚

她表示,以前这个行业并不盛行,很少人要学手语,甚至当时的传统华人社会对比手画脚存在忌讳,连她的婆婆也对反对她学手语,但没有阻止她。

她说,初学手语的3个月里,她几乎想要放弃,但在朋友鼓励下坚持下来。通过观摩资深教师、自学研究、积极融入聋人圈子,她逐渐掌握从字母、数字到词汇、句子的完整手语体系。

她认为,学手语首先是必须有兴趣,第二要是有耐心和有心学习,再来就是要与聋人群体交流。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昔日部长出席演讲的活动,一旁都会有手语通译员在进行即时手语转述。(受访者提供)
首次上台即时通译 紧张全身汗

她指出,犹记得在1989年,在甘榜班登举办的一个工作坊活动,她被一名老师推荐上台做即时手语通译,第一次上台时紧张得全身流汗,如今历历在目。

“学习手语就像学习外语一样,需要多与他们接触交流,比得多自然就会了。”

她坦言,她的朋友圈几乎都是聋人,与普通听人(Hearing)朋友反而很少联络,如今手机内的通讯录大部分是聋人朋友。

她指出,她在学习中不仅克服最初的恐惧,更培养出对手语的浓厚兴趣;直到2012年学校关闭前任教27年,同时还兼任手语补习老师和自由通译员。

她说,一些企业公司召开会议、集会、工作坊、课程时,因为员工中也有聋人,所以都会聘请手语通译员,。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在录影棚外,有一台机器专门拍摄手语通译员,还设有提词机和现场画面。
1995年起进入国营电视台

1995年成为许碧兰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马来西亚国营电视台(RTM)公开招聘新闻手语通译员,她通过试镜成为首批新闻手语通译员之一,直到如今第30个年头。

许碧兰说,当时她白天在手语学校教课,晚上就到电视台上班。

如今她已是TV1三档电视新闻的资深手语通译员,轮班为下午5时至6时的《Berita Wilayah》、晚上7时44分的《Kanta 744》和晚上8时的《Berita Perdana》提供即时手语通译。

她表示,新闻主播语速很快,他们只能抓关键词比划,无法呈现完整句子。若遇到发音不清或没有字幕的片段时,就面临挑战。

她坦言,曾将“ayah”(父亲)误听为“ayam”(鸡)而比错手势,这很考他们的听力和临场反应。

她指出,若不小心比错时,只能快速跳过错误继续。若遇到听不清或听不明白时,只能暂停翻译,以免出现错误。

她表示,国营电视台目前只有6名手语通译员,各3名华裔及巫裔。只有国语新闻有手语通译员,英语和华语新闻则没有,我国也没有这么多手语通译员可以应付各语言新闻。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在严肃的州议会殿堂内,却有一名表情夸张的手语通译员,为聋人群体传递讯息。

议会殿堂也见许碧兰身影

除了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许碧兰,在唇枪舌战的议会殿堂也会看见她的身影。

目前许碧兰也是的常驻手语通译员,只要观看议会直播,就会看见她的手指飞快的比划着议员们所述。

她透露,她更喜欢担任议会的手语通译员,因为更具挑战性,虽然没有讲稿可看,也没有提词机,而且有时议员们也会掀起骂战,但她可以更生动灵活的比划出手语。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许碧兰喜欢在雪州议会进行手语通译,认为比划着议员们的唇枪舌战,更具挑战性。
大马手语拥有独特体系

马来西亚手语拥有独特的体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马来西亚手语(Bahasa Isyarat Malaysia,简称BIM)和聋哑学校教授的“手势马来语”(Kod Tangan Bahasa Malaysia,简称“KTBM”)。

许碧兰指出,我国的手语的手语有两种主要形式,即更具象化的马来西亚手语和注重语法规范的手势马来语。

她举例,“路”(jalan)一词在BIM中是比划一条路,而在KTBM中要先比字母“J”再比路,所以她在新闻上使用能更快速地比划出新闻要点的BIM。

她指出,其实手语没有语言限制,我国手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是采用美国手语,惟因为文化差异,我国也有部分手语比法与其他国家的不同。

她再举例,我国的“吃饭”是比用手吃的手势,若是中国就是比用筷子吃的手势,这显示出各国的文化差异。

“惟有趣的是,虽然各国手语存在差异,当全球聋人相聚时,他们的手语却可以互通、互相明白。”

她说,至于专有名词或新词汇,他们会以标志来作为手势,如以“手掌”的标志来代表昌明大马,国阵则以“天秤”标志来代表,若是时间允许就会同时比字母的“BN”和标志。

许碧兰以手语比划出“你好吗?”,向读者问好。
专业手语通译员仅十余人

她说,如今全国有逾4万名聋人士,但专业的手语通译员仅十余人。

尽管她已经过了退休年龄,惟因欠缺年轻人接棒和仍然抱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而继续工作,并笑称可能要“手抖着比手语到80岁”。

她满怀热忱地说:“只要还能做,我就会继续做下去。这份工作让聋人看见世界,让他们知道世界正发生什么事。”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在晚上的国语新闻时段,就会看见手语通译员在电视右下角比划着手语,为聋人搭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当时年轻清秀的许碧兰通译新闻的模样,一旁则是昔日当红新闻主播玛丽安。(受访者提供)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在上场前,许碧兰也与新闻主播一样需要梳妆一番,才上镜通翻译新闻。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在播报新闻前,手语通译员可以先阅读主播稿,以在进行即时通译时更得心应手。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在冠病疫情期间,许碧兰(左一)与聋人群体一同在疫苗接种中心担任志工。(受访者提供)
大都会/特职世界/无声世界的传声者:手语通译员许碧兰
许碧兰(前排右三)与聋人运动员一同远赴韩国参与太平洋运动会,成为聋人运动员与大会沟通的桥梁。(受访者提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