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所华校董事长并不简单,在发展学校这条路上更是充满挑战,但吉隆坡三育华小董事长池美花却认为自己很幸运,在担任董事长这段期间获得很多人的支持,与她一起迎战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只要想到就去做,你开始做了就一定会有支援。”
ADVERTISEMENT
今期《校园我“董”》来到位于吉隆坡新街场的三育华小,该校董事长池美花加入该校董家教已有14年。她受访时指出,她是在孩子一年级就读该校时加入家协,从普通理事到成为家协主席。后来进入了董事部,曾经任职财政、署理董事长的职位,并于2019年前任董事长卸任时接下棒子,担起董事长一职。

董事部需承担发展经费
前人种树,三育华小设备齐全,但同时还有不少设备仍需提升及维护,如该校前阵子为篮球场更换全新的自动篮筐,耗资2万令吉。
池美花说,董事部需承担学校各项发展所需费用包括提升设施所需、定期维护的花费,同时还要在教育部津贴有限下,承担超出的水电费。如果学校要推行任何计划,更需要找钱应付所需经费,尤其特殊班所需设施的经费不菲。
不过,董事部不视为困难或挑战,更不怕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

推行计划要敢敢去做
“如果没有钱,就去找。”
池美花表示,任何想要推行的计划都要敢敢去做,也相信只要开始做了,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来自外界的援助帮忙完成。
例如,该区即蕉赖区国会议员陈国伟每年均拨款给区内华校,三育华小就是受惠学校之一,而学校也有不少设施获得对方支持,如特殊楼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而增设的围篱。
她也希望三育未来能被更多人关注到,包括他们的特殊班与特殊学生,而该校及三机构也很欢迎任何人或团体与他们一起合作,推动更多有益学生的活动与项目。
她强调,董事部不怕花钱,因为这些钱都是花在孩子身上,他们更多是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更舒适及安全的环境。
要重建礼堂“以校养校”
池美花也说,董事部接下来策划将食堂、篮球场至旧校舍的地段重建为礼堂,希望学校未来能实现以校养校的目标。
“如果未来礼堂建成,出租费用将可补贴学校所需经费,比如学校为特殊班设了水疗活动,每次活动后都必须换上干净的水,这也让学校面对很高的水费。”
她指出,这项建设礼堂的计划策划了一段时间,而草图也已经有了,目前还在进行申请的阶段,待一切程序完成后才正式发动筹建计划。
她说,该校还剩下最后这一地段未发展,而旧校舍目前仅用于特殊学生沙疗及水疗的用途;担心长期荒废下去可能出现损坏,同时没有被善用也相当可惜,所以决定发展作为礼堂。
特殊班成学校“特色”
说起吉隆坡三育华小,不得不提的是特殊班,而这也成为了该校的“特色”之一。
该校成立于1947年,迄今已有78年历史,过去曾经历过“三迁”,最终在现址落地生根。
该校在高峰时期曾拥有约800名学生,但后来因零木屋计划及城市人口外迁的影响,学生人数大大流失,目前的学生人数仅百余人。
该校目前一共有196名学生,其中主流班的学生为110人,而特殊班则有9班,共86人。
刘国泉建议开办特殊班
特殊班的成立缘起与学生人数流失息息相关。池美花透露,当初因为学生人数锐减,加上发现班上有不少特殊孩子,时任董事长拿督刘国泉建议开办特殊班,希望借此提高该校的学生人数之外,也能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特殊教育,并获得三机构的支持。
她说,该校在2011年开办特殊班,当时是利用旧校舍作为课室,考虑到特殊孩子需要更舒适的学习环境,该校在2013年筹建作为特殊楼,并在2015年正式启用,作为特殊班的课室及特别用途教室。
“我们发现特殊班的孩子需要更舒适的环境,之前的旧校舍只要到中午就很热,孩子们一旦燥热就会引发情绪。现在特殊楼所有的课室都设有冷气,让孩子能更舒服地上课学习。”
特殊楼设施具训练用途
除了9间特殊班课室之外,特殊楼还设有特殊班图书馆、感统训练室、自我管理室、游疗室、烹饪室、电脑室及音乐室等,大部分都是为特殊班孩子提供,有着训练及乔正特殊孩子的用途,还有部分设施则是特殊班与主流班学生共用。
虽然特殊楼早在10年前已落成及启用,但是这些年来还是需要不断提升与维护,这些经费则是由董事部所承担。
她说,每一位接任者都愿意继续为该校所需而努力,包括现任署理董事长也是很积极地在外面筹款,为学校发展及提升。
“我是真的觉得我的学校很幸运。可能因为我们特殊班的关系(让大家关注到学校),也可能因为看到董事部真的用心,所以大家都很配合,即使筹款面对很大压力,但我们也不会想这么多,想到要做就去做。”

以爱为出发点 有教无类
池美花指出,在用心打造下,该校的特殊班赢得好口碑,吸引不少家长的青睐,甚至在2023年获得教育部记录为全马特殊班最多的华小。
她说,该校是以“爱”为出发点,同时也秉持“有教无类”。
她说,特殊的孩子是需要一个平台学习,否则他们应该何去何从?这也是该校及三机构坚持办好特殊班的原因之一。
“因为学校设有特殊班,主流班的学生更能理解及包容特殊孩子的与众不同,而我相信有爱的孩子去到外面也不会太坏。”
她本身也为特殊孩子因为在学校的乔正与学习,不仅自身情况获得改善且找到自己的才能而感动。
她分享,曾有一个孩子原本不与他人交流说话,但是却在进学校后的某年可以在台上弹琴;另一个孩子因出生时缺氧,刚进校时身体状况十分糟糕,无法很好走路,嘴巴舌头也难以控制,却写了一张满满的感谢信给妈妈。
开放式教育 鼓励吸取新知识
“我们办教育是开放式的,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吸取更多新知识,哪怕是特殊孩子也是需要学习的机会,不能抹杀他们学习的机会。”
她也说,有教无类的做法在主流班同样不例外,因该校特殊的地理环境,包括附近都是住有友族居民为主的人民组屋,该校的非华裔学生比例有约一半。
她笑称,该校的学生种族具体地体现“一个马来西亚”,除了三大民族之外还有伊班族等,但无论如何,校方或三机构都保持开放态度,也尽心为学校所需而努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