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只是一名普通小贩因心中虔诚发愿要建庙。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无数次奔走于土地局和州政府大厦,四处向国州议员寻求协助,甚至日日守候在大臣办公室外,只盼能当面陈情获得支持。
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长达十年的坚持努力、不畏艰难和锲而不舍,终于成功争取到庙地的合法化!
ADVERTISEMENT
位于巴生中路巴生园吉打路的华光宝殿,至今已有43年历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华人庙宇之一,更是全国少数以华光大帝为主神供奉的庙宇。
然而,华光宝殿的创建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庆幸的是,这名小贩信徒林上根从未向命运低头,从一间设于住家的小庙开始,凭着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终于将庙宇迁建至如今这块获得合法地契的庙地,成就了一段动人的信仰传奇。

林上根“驻守”雪大臣办公室
华光宝殿殿主兼发起人林上根道长接受《异宗求同》专访时分享,该殿最早于1982年在一间住家设坛起步,供奉华光大帝为主神,并于每年农历九月廿八隆重庆祝圣诞千秋。
他说,随着信众日益增多,庙宇香火日渐鼎盛,甚至在神诞庆典期间曾举办游境活动,绕行巴生园,场面热闹非凡。
他指出,华光宝殿于1986年开始向社团注册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于1989年正式获得批准,成为合法注册的宗教团体。
“之后,庙宇一度迁至另一位理事的住家。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住家环境已不再适合作为庙宇运作场所。借用了毗邻的空地6年后,于是我们便萌生筹建正式庙宇的念头。更神奇的是,华光大帝也显灵指示,要在这块空地兴建新庙。”
林上根透露,在一位已故理事的牵线下,他们接触了该地段的地主。然而起初地主态度保留,未愿意出售该地段。
“地主一开始并不相信我们,我便主动邀请他亲临庙宇,亲眼见证理事会成员的办事态度与虔诚精神。地主随后连续多日夜访,观察我们的运作,最终被我们的诚意打动,愿意将地段售予庙宇。”
“不过,该地段属于住宅地,若要建庙,必须先自行申请土地用途转换。”

官员好奇呈报 感动大臣
林上根感慨地说,当时自己仅是一名小贩,也无高学历背景,但他始终怀着一份对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热忱,坚信能建设一座具中华特色与历史价值的庙宇,因此全力投入土地转换申请的工作。
“尽管我已提交申请,但长时间毫无回音,宛如石沉大海。”
为了推动进展,他四处奔走,拜访多个政府部门官员,亦寻求市议员、国州议员与行政议员的协助,仍迟迟未果。
“眼见庙地问题悬而未决,我便决定亲自到雪州大臣办公室‘驻守’,天天报到,耐心等候会见大臣的机会。”
他的坚持最终感动了时任雪州大臣阿布哈山奥马。大臣的官员因频频见到林上根身影而产生好奇,转而将情况呈报。
“大臣在了解原委后,亲自允诺协助,最终在历经10年漫长等待与努力下,于1999年正式获得土地用途转换批准,华光宝殿终于拥有合法庙地。”

特聘中国雕刻师傅来马雕刻
林上根表示,庙地获批后,庙方立即展开设计蓝图与建庙审批工作。于2001年举行动土仪式,隔年(2002年)顺利竣工并正式迁入新庙。
“如今的华光宝殿占地达8224平方尺,庙宇建筑设计参考了国内多座闽南风格庙宇,更特别聘请来自中国的雕刻师傅远赴马来西亚,为庙宇雕刻神像与装饰。”
他回忆,2007年适逢华光宝殿创立25周年庆典,恰逢马来西亚旅游年,庙方特别邀请时任人力资源部长拿督斯里冯镇安主持开幕典礼,见证华光宝殿的历史性时刻。

积极投入慈善事业
华光宝殿财政陈丽娜则指出,该庙宇与多数道教庙宇一样,提供众多民间信仰服务,如派药、解答疑难、指点迷津及占卜等。
她说,作为一座道教庙宇,华光宝殿一直积极推动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定期举行道教重要节庆活动,包括三清道祖圣诞、农历新年前的“头牙”庆典等,理事会成员共聚一堂团拜。
她表示,庙方也会在华人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并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协助弱势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华光宝殿亦承担起回收和妥善安置被遗弃神像的责任,我们不希望神像被随意丢弃在路边,这是对神明的尊重,也是对信仰的敬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