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打灵再也13日讯)由星洲日报《医识力》主办,Sunway Medical Centre Damansara赞助的“全人医疗论坛”昨午在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B2礼堂举办,吸引线上500人及线下250人踊跃参与。
这场主题为“从脑、肾到风湿科——多科协作,全人医疗”的论坛,共邀请4名医生围绕不同疾病的诊治展开讨论。
ADVERTISEMENT

刘悦慧:中风虽可怕 但可预防
脑神经内科顾问刘悦慧医生在以“中风的内科管理——从预防到复原”为主题的讲座上,围绕中风的成因、症状、急救处理、医疗手段及康复过程等展开讲解。
她强调,中风是因脑部某一动脉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供氧中断,使神经细胞快速死亡。每发生一次中风,平均每分钟有多达190万个脑神经元遭破坏,而且这些受损的神经元是无法再生的。
我国每小时有6人中风
她说,根据马来西亚中风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小时约有6宗新的中风病例,每年大约有52万人因中风住院。中风不仅是我国5大死亡原因之一,亦名列10大住院原因之中,足见其严重性。
她指出,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其典型症状可通过国际上采用的“B.E.F.A.S.T.”口诀来辨别,即Balance(平衡问题)、Eyes(视力模糊)、Face(脸部歪斜)、Arms(手臂无力)、Speech(语言障碍)和Time(争分夺秒)。
她说,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拨打999送医,争取在中风发生4.5小时内接受注射溶栓剂药物治疗;若为严重阻塞,则需接受注射溶栓剂及机械式去栓治疗。
她提醒道,有些中风发生在脑干或小脑,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身体疲劳、水分不足或其他小毛病。常见症状包括强烈头晕、呕吐、行走不稳及言语模糊等。由于这些症状不易察觉,导致许多人错失及时救治的黄金时间。
高血压为最主要原因
她指出,中风的高风险因素包括三高问题、年龄增长、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家族中风史及心脏疾病,其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子,需特别留意。
她表示,中风后的康复过程,尤其对严重的中风患者来说,需借助物理治疗和复建训练,包括运动疗法、活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以及其他辅助疗法,如言语及语言治疗、吞咽训练和职业治疗等。
她说,中风虽可怕,但绝非无法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健康饮食、定期锻炼身体、控制高血压与糖尿病、戒烟、保持健康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定期体检、药物治疗、管理压力、控制心脏健康,以及了解家族病史。

罗晓妮:高血压 最常见颅内出血
脑神经外科顾问罗晓妮医生在“中风的外科治疗——手术何时介入?”讲座上,深入浅出地讲解颅内出血的相关知识。
她指出,颅内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常见的类型包括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及硬膜下出血,可能由外伤、高血压、血管畸形或服用抗凝血药引起。一旦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颅内会压迫脑组织,导致脑缺氧,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她透露,在临床上,颅内出血的症状通常来得突然而剧烈,例如突发性头痛、呕吐、意识模糊、身体一侧无力、语言不清,甚至昏迷。有些患者会因为头痛而误以为只是小病,自行卧床休息,导致延误治疗。
榴梿季节 颅内出血几率大增
她指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原因,占约80%病例。许多患者因为自行停药、抽烟等不良习惯导致血压失控,引发脑出血。
“数据显示,每年榴梿季节时,患者颅内出血的几率大大提高,这是因为许多患者都有‘吃榴梿不能吃药’的迷思,选择自行停药,而这是不对的做法!”
她说,马来西亚的颅内出血死亡率达30至40%,而一半的幸存者留有后遗症。
她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控制血压、避免头部外伤,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关键。

李家豪:风湿延误治疗 关节会丧失功能
风湿内科顾问李家豪医生在谈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牛皮癣性关节炎”时指出,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疾病,其表现不仅限于关节痛,还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
他说,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热、痛及晨僵,但患者也可能出现疲劳、低烧、体重减轻、眼睛干涩、口腔干燥、皮疹或肺部症状等,因此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
他表示,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虽然它常被归类为骨科疾病,但其实是一种系统性及慢性的自身免疫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关节会逐渐被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变形与功能丧失。
他强调,现代医学已能够通过早期干预避免关节变形的发生,因此“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他说,除了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也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皮肤牛皮癣并存,且不仅影响四肢小关节,还可能导致手指或脚趾的“香肠样肿胀”、脊柱炎、骶髂关节炎,以及指甲凹陷或剥离等变化。

张贻文:泡泡尿是慢性肾病征兆
肾脏内科顾问张贻文医生在“泡泡尿,是肾病警讯?”讲座上分享道,“泡泡尿”并非一个医学术语,而是病人用来描述尿液出现异常泡沫的一种说法。在医学上,这个现象可能提示蛋白尿,即尿液中含有异常的蛋白质成分。
他表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健康的肾小球滤过膜具有筛选功能,可以防止蛋白质渗出到尿液中。然而,当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时,大量蛋白质就会渗漏进尿液,形成“泡泡尿”。因此,泡泡尿可能是肾脏病的一个重要警讯。
他强调,泡泡尿的确切诊断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例如尿液常规分析、尿蛋白定量等,而不能单凭肉眼观察。
他说,慢性肾衰竭是指肾功能逐渐丧失,超过3个月以上的慢性过程。初期多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病人可能出现疲倦、水肿、高血压、夜尿增多等表现。
他指出,蛋白尿正是慢性肾病的重要征兆之一。因此一旦发现持续的泡泡尿,应该尽早就医,进行尿液检查和肾功能评估,以便早期发现肾脏问题。
他表示,肾脏病8大高危险群包括肥胖、糖尿、65岁以上长者、高血压、长期乱吃药、痛风、家族肾病史及抽烟。他也特别提醒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这两类人群是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定期监测尿蛋白与肾功能。
他呼吁大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多喝水、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控制血压与血糖、避免滥用止痛药与成药,并定期做体检,以保护肾脏健康。同时,每日切记饮用8大杯或2公升的矿泉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