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7日讯)“佛教·趋势·格局”2024国际佛教当代关怀研讨会,为期两天在吉隆坡孝恩馆举行,旨在为佛教界提供一个中文交流平台,探讨佛教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提升佛教徒的思维水平与判断力。
此次研讨会由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主办,孝恩集团协办,星洲日报为媒体合作伙伴。
ADVERTISEMENT
研讨会上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佛教专家、学者及僧侣,分享他们对佛教未来发展的见解与经验。活动内容,包括主旨演讲和多个专题讨论,涵盖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与创新路径。
陈国伟:建立对话平台
提供重要的平衡力量
蕉赖国会议员陈国伟在开幕仪式上表示,佛教作为一种入世的宗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关注环境保护、和平事业、贫困救助等问题,以实际行动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同时,佛教非常关注世间生活,关心社会动态,并以智慧和慈悲的态度,积极回应现实问题,为我们提供指引和解决方案。”
他直言,当今的世界形势错综复杂,社会正面临种种危机如政治意识的撕裂、环境的失衡、科技的失控、保守宗教的极端、民众的迷茫以及人性的败坏。
网诈反映人性
陈国伟表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深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导致了科技的诈骗现象迫切严重,尤其是网络诈骗。根据统计,我国今年首10个月,网络犯罪所造成的损失金额高达12亿2400万令吉。
“网络欺骗不仅反映了人性的问题,还对社会产生必然影响,包括破坏信任、扩大贫富差距、社会秩序。”
陈国伟盼,在面临充满挑战的时代,在面对社会动态和现实问题时,佛教可为人类提供智慧的答案,修正人性弱点,引导社会走向光明与和平。
“在种族、宗教极端日益激化的时代,佛教可以成为一种良药。通过建立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信仰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佛教能够提供重要的平衡力量。”
杨桂荣:顺应趋势
传承与创新 需找平衡点
同时,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总会长杨桂荣表示,马佛青总会长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各领域的改革,佛教作为历史悠久的宗教与文化,也需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说,研讨会将探讨佛教、趋势与格局,聚焦四个重要议题,包括佛教的跨领域、佛教的思维模式、佛教的新时代功能和佛教的突破。
“这四个重点不仅是佛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也为佛教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
跨领域发展无可避免
他指出,佛教跨领域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交融的社会,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融合。佛教如果仅仅停留在宗教或哲学的范畴,或会被边缘化。因此,跨领域发展成为佛教的一大趋势。
他说,佛教与心理学的结合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佛教与生态学的结合也展现了极大的潜力。这些跨领域的发展,也将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教智慧的普世价值。
“佛教的智慧并非仅限于信仰层面,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指导,我们可称之为佛教的思维模式。”
他接着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佛教倡导的因果思维、中道智慧等,正好能够帮助人们理性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在商业决策、教育改革和社会管理中,也提供了新的启发。

为缓解焦虑抑郁提供有效方法
杨桂荣也提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危机、生态破坏等,已经超越了传统宗教的范畴。新时代的佛教需要在功能上有所突破,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在心理健康方面,佛法为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生态保护方面,佛教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减少欲望和过度消费,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他也说,在文化交流方面,佛教作为一种超越语言和国界的思想体系,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桥梁。
另外,他直言,随着时代科技等方面的进步,佛教的突破则是更高层次的跃进;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化,也需要在实践上创新。佛教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冲击,并且也要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
“因此,佛教不仅要立足于自身的国度范围,更需要用现代人的语言和方式向全世界传播其生命的智慧,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价值。”
他希望,通过跨领域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普及、新时代功能的探索以及实践中的突破,佛教将能够在更广和更深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深远的启发,并以佛法塑造一个智慧、慈悲与感恩的社会。
在场者尚包括2024 国际当代关怀研讨会主题讲师演观法师,筹委会主席陈启文、孝恩集团董事经理拿督朱兆祥及研讨会主讲人和主持人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