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系統是國家公共衛生領域重要一環,在2025年財政預算案中,衛生部是獲得第二高撥款的部門,款額高達453億令吉,比2024年的412億令吉高出41億令吉。
其中,政府明年將會撥款2500萬令吉,與政府相關投資公司 (GLIC) 合作推動“衛生部之友”(Rakan KKM)計劃,讓病人能夠以可負擔的價格獲得醫療服務。
ADVERTISEMENT
這項屬於公私合作伙伴關係(PPP) 的計劃旨在確保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結構更具彈性、可持續性和獨立,初期會先從5家醫院,包括賽城醫院率先開跑,之後還會繼續擴展至其它醫院,惟細節仍有待政府進一步宣佈。
所謂的“衛生部之友”,似乎被視為重新包裝衛生部自2007年就開始實施的“病人全額支付”計劃(Full Paying Patient, FPP)。
顧名思義,“病人全額支付”就是病人必須繳付全額醫療費,不會享有政府提供的醫療津貼。譬如獲得政府津貼之下的醫療費只需150令吉,惟在“病人全額支付”計劃下,病人則需支付四位數的醫療費。儘管如此,選擇這項計劃的病人所支付的醫療費仍低於私人醫院的費用,主打的其它好處還包括能夠選自己心儀的專科醫生、享有比較高級的病房。
根據2020年的資料,全國有10家政府醫院實施“病人全額支付”計劃,巴生河流域就佔5家,包括位於布城、安邦、士拉央、沙登以及雙溪毛糯。
在2018年,這10家參與“病人全額支付”計劃的醫院為政府帶來2200萬令吉的收入,此計劃產生的收入是交給政府,而非直接給醫院,只有專科醫生從額外收入中受益。
坦白說,若政府要讓這項計劃縮減津貼來增加國庫的做法並不實際,政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要為了避免醫生流失至私人領域,並且吸納更多專科人才和醫護人員。而且根據衛生部最新的調查,有多達98.4%的醫護工作者支持實施“衛生部之友”,原因包括有更多醫護人員也獲得報酬、整體衛生部和病人皆可受惠。
不過這項計劃也讓人擔憂會產生利益衝突,B40群體的病人會否無法獲得平等醫療服務的待遇?又或者需要等候更長的時間才能見到醫生?醫護人員服務質量又會不會受影響?
醫者父母心,每個醫護人員都理應平等對待病患,不論貧富。要遏止醫療服務出現利益衝突事件發生,必須由政府、非政府組織等單位來監督,以避免違背“衛生部之友”真正的目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