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领域重要一环,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卫生部是获得第二高拨款的部门,款额高达453亿令吉,比2024年的412亿令吉高出41亿令吉。
其中,政府明年将会拨款2500万令吉,与政府相关投资公司 (GLIC) 合作推动“卫生部之友”(Rakan KKM)计划,让病人能够以可负担的价格获得医疗服务。
ADVERTISEMENT
这项属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 的计划旨在确保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结构更具弹性、可持续性和独立,初期会先从5家医院,包括赛城医院率先开跑,之后还会继续扩展至其它医院,惟细节仍有待政府进一步宣布。
所谓的“卫生部之友”,似乎被视为重新包装卫生部自2007年就开始实施的“病人全额支付”计划(Full Paying Patient, FPP)。
顾名思义,“病人全额支付”就是病人必须缴付全额医疗费,不会享有政府提供的医疗津贴。譬如获得政府津贴之下的医疗费只需150令吉,惟在“病人全额支付”计划下,病人则需支付四位数的医疗费。尽管如此,选择这项计划的病人所支付的医疗费仍低于私人医院的费用,主打的其它好处还包括能够选自己心仪的专科医生、享有比较高级的病房。
根据2020年的资料,全国有10家政府医院实施“病人全额支付”计划,巴生河流域就占5家,包括位于布城、安邦、士拉央、沙登以及双溪毛糯。
在2018年,这10家参与“病人全额支付”计划的医院为政府带来2200万令吉的收入,此计划产生的收入是交给政府,而非直接给医院,只有专科医生从额外收入中受益。
坦白说,若政府要让这项计划缩减津贴来增加国库的做法并不实际,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为了避免医生流失至私人领域,并且吸纳更多专科人才和医护人员。而且根据卫生部最新的调查,有多达98.4%的医护工作者支持实施“卫生部之友”,原因包括有更多医护人员也获得报酬、整体卫生部和病人皆可受惠。
不过这项计划也让人担忧会产生利益冲突,B40群体的病人会否无法获得平等医疗服务的待遇?又或者需要等候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医生?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又会不会受影响?
医者父母心,每个医护人员都理应平等对待病患,不论贫富。要遏止医疗服务出现利益冲突事件发生,必须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单位来监督,以避免违背“卫生部之友”真正的目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