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29日訊)年輕人在運動中猝死事件比老年人常見,且主要發生在服用同化類固醇、肽類激素的運動員和健身人士群體。
ADVERTISEMENT
星洲日報《醫識力》昨天主辦主題為“狼狽為奸的健康殺手-癌症兇猛,心臟病更駭人”的實體論壇,由CVSKL及PICASO醫院贊助;活動吸引950名聽眾參與,分別是現場350人和線上聽眾600人。
主講人分別是心臟內科顧問李立群醫生、血管及血管內腔外科顧問陳楷棟醫生、泌尿外科顧問範恆銀醫生、臨床腫瘤專科顧問陳子健醫生。出席者有CVSKL及PICASO醫院數碼營銷經理葉偉源。
李立群:冠狀動脈病猝死最常見
李立群指出,上述藥物是導致心肌虛弱、引發猝死重大因素。然而在35歲以上的運動員中,冠狀動脈疾病(CAD)是猝死(SCD)的最常見原因,而遺傳性疾病是年輕運動員猝死的主因。
她說,常聞打球、走路,突然有人倒下猝死,不禁讓人聯想與心臟病有關。
她解釋,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指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由心臟問題或無法明確的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這種死亡發生在心臟停止跳動或跳動不足以維持血液流動和生命,也是年輕運動員非創傷性死亡首因。
李立群披露,一般上,年輕健身人士和運動員服用同化類固醇和肽類激素,導致心肌虛弱猝死。相比之下,老年運動員的猝死,通常有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疾病導致。
近半患者事前無徵兆
她說,儘管屍檢可能揭示死者心臟病因,但並非所有心源性猝死病例都能找到答案。
“心源性猝死與心臟病發作的區別,在於心臟病發作由於心臟動脈阻塞,導致心臟缺血。而心源性猝死是因為心臟血管阻塞,有時是心血管疾病的首個表現,佔所有心血管相關死亡的50%。”
她說,心源性猝死可以源自遺傳性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異常、心肌病或結構性心臟病、藥物中毒、冠狀動脈痙攣和心臟外傷。
此外,她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群體患心臟猝死機率偏高。患者猝死前可能感覺心悸、暈眩、胸痛、近乎昏厥、心跳不規律;近一半患者事前毫無徵兆。
陳楷棟:血管阻塞無症狀 病例佔50%
陳楷棟指出,周邊動脈容易阻塞,出現不正常內腔狹窄,限制血液流通,通常病發於下肢易造成中風。同時也影響上肢、脛項動脈、腎動脈和腹部腸系動脈。
這類疾病風險群體與三高(高壓、高糖、高脂)、煙客、老年人、中風或心臟病史、腎衰歇者、家族病史、肥胖或血管炎有關。
他說,很多時候,血管阻塞沒有症狀,無症狀病例佔50%。
“有些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下肢冰冷,發紺、掉毛、指甲脆、壞疽、非治癒性潰瘍。有者躺著休息也會感覺疼痛。”
醫生會為患者做臨床脈搏檢查,檢查股動脈、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如果動脈還在跳動,很大可能不是動脈阻塞,而是其他因素造成腳疼痛。
範恆銀:華裔患腎癌病發率最高
範恆銀指出,雖然比較少聽到腎癌,但它並不罕見。在大馬,腎癌發病率為10萬人口裡佔2.4比例病發率,每年大約814宗病例,而華裔在三大族群佔最高病發率。患者多數在病理分期第一期(因篩檢及時發現)或第四期(出現尿血和疼痛)才來求醫。
“在腎癌診斷與治療方面,腎癌早期階段為隱形疾病,有的患者即使去到第四期也無徵兆。常見症狀是腰部不適和血尿,但不會出現在早期階段。”
因此,能在早期做超音波篩查檢測,及時發現治療非常重要,以保留腎臟功能。
範恆銀說,腎臟腫瘤不等於必須切除整個腎臟。一些複雜腎臟大腫瘤,在專業的泌尿科醫生操作下,也可以進行部分腎切除手術。檢測唯一方法是超音波篩查。
陳子健:細胞毒性化療直接傷心肌
陳子健指出,抗癌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全身性癌症治療和放射治療。民間俗稱的“化療”,是指細胞毒性化療,適用於乳腺癌。
細胞毒性化療副作用是直接導致心肌不可逆的損傷。且損害具有累積性並與劑量相關。
此外,他解釋其他治療方法,例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療法和激素療法。
陳子健表示,不同藥物對患者造成不同副作用,醫生通常優先考慮患者癌症種類階段,才來決定哪類方法適用於患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