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資本市場的操作定律,物價有漲無跌似乎成了商家們的一道“共識”,尤其自馬幣過去歲月在美聯儲升息的壓力下,遭炒家和資本家拋售“跌跌不休”至幣值慘不忍睹情況,百姓生活百上加斤,一片悽風苦雨。
ADVERTISEMENT
近日隨著美聯儲大幅降息50個基點(0.5%),馬幣終一洗頹勢,上週四的兌美元匯率一度回彈至4.2025水平,創下自2022年5月初,即28個月以來的新高,讓市場上下及執政政治人物一片歡欣鼓舞,津津樂道為政績成果。
一般小市民除非是有出國旅遊、到國外進行生意考察、或是匯錢給在海外升學的子女,才能比較明顯感受到馬幣回升的些許好處。
但對於在國內消費的大多數人而言,一般都是在馬幣貶值窘境下,感受到物價尤其是進口貨“讓子彈飛”上漲的生活壓力;當馬幣兌外幣尤其是美元回彈升值時,之前上調的物價並無順勢調降,商家反而會以其他經商成本增加的說詞,拒絕調低物價。
這情況就像寓言故事《誰偷走了老鼠的乳酪》,讓升斗小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錢”去了哪裡?
同樣道理,當政府宣佈削減柴油津貼,使得柴油跟隨國際市場價格自由浮動時,許多商家宣稱得不到政府的柴油卡或津貼,私下把許多物價調高或徵收燃油附加費,最明顯例子就是路邊攤椰子小販賣的一粒椰子水,都順應上調50仙。
不過,當柴油價之後有所下調,被調高的物價都已“企穩”在現有水平,似乎等待下一波的油價上調或幣值疲軟時,再來一輪的百物漲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