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巴生長老會創立於1963年,走過了60餘載的風雨歷程,見證無數人信仰之路與生命的改變,未來持續與教友們共同成長,致力於關懷社區。
ADVERTISEMENT
60年代初,星馬長老會決定在雪隆開設教會,經過教牧長執的努力下,在巴生中路店屋的4樓設立教堂、隨後搬遷到附近店屋的2樓,最終於1975年在現今的堂址定下來。
教會從1976年開始中英雙語崇拜,198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自立、自養、自傳的堂會,取名為“基督教巴生長老會”。
巴生長老會在陳東山牧師夫婦帶領下,分別於1998年和2007年派員於巴生北區士文達和公主城植堂,即“長老會沐恩堂”(現今已搬遷至武吉拉惹)和“伯特利教會”。
1999年母堂火災
母堂曾在1999年經歷一場大火,當時巴生長老會一邊積極籌建新堂,一邊拓展教會。最終在原址成功重建新堂,並於2002年1月28日舉辦新堂獻堂禮。
教會經過多位牧者和長執弟兄姐妹的努力,逐漸發展為全方位的教會,牧養和服事華英雙語。教會各年齡層的群體也在宣教和社會關懷上與相關的福音機構合作,關懷家庭和弱勢群體的需求。
2021年疫情後轉型
後來,經歷冠病疫情,教會在疫情催使下,於2021年開始轉型,透過生命小組的方式來牧養、關懷及動員信徒。
教會於今年邁入第61年,堅持信仰的根基,未來繼續發揚基督的愛與教導,為更多人帶來希望與溫暖。目前,教會有兩位牧師,即中文堂的劉秋潔牧師和英文堂的郭彬彬牧師。
設立13個“生命小組”
劉秋潔受訪時指出,長執於2019年議決採用小組的方式牧養教會開始,教會便朝著轉型的方向努力,迄今已設立多達13個“生命小組”。
她說,希望通過小組促使信徒們成長,以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門徒,同時展開宣教和關懷社區的工作。
“為了不同年齡、語言、性別及需求,我們一共設立了13個小組,於每週或隔週聚會。”
她說,生命小組有4個明確的目標,即使組員逐漸成聖、使組員相互關懷、使組員經歷真正的團契及使組員經歷和操練屬靈的恩賜。
“這些小組包括姐妹小組、弟兄小組、少年人(愛加倍團契)、家庭小組及喜樂小組等。”
她說,小組不只是靈性小組、彼此代禱或是對聖經認識和敬拜的小組,也是互相關懷和扶持的小組。
“設立不同年齡層和需求的小組,主要是讓大家有共同的話題,可以彼此關懷,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更為重要。”
關注外勞環保課題
劉秋潔指出,除了小組之外,教會也關注外勞事工、環保課題及社區活動等,以促進社區和諧與發展,進一步彰顯基督的愛與關懷。
她說,教會於2012年3月成立五條港環保隊,當時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五條港進行“海上大掃除”的計劃。
“這主要是協助推動島內的環保運動,以愛心彼此扶持和互助,共同維護地球的健康形象。
她說,教會也曾到島上舉辦聖誕聚會、報佳音、復活節及其他社區活動,如陪伴閱讀、講座會及生活營等。”
她說,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加上有其它教會接手,基督教巴生長老會就暫停五條港的活動,不過還是會經常與島民保持聯繫,不時參與管委會舉辦的各種活動。
此外,她說,教會也經常展開社會關懷活動,如發生水災事故時,都會給予物資協助或是展開清理的工作。
社區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全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希望教會可以在環保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在社區推動更多綠色行動。”
劉秋潔指出,即便政府不斷的強調環保的重要性,可社區的環保意識還是有待加強。
“教會作為社區的一部分,希望可以攜手提高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並鼓勵大家參與實際的環保行動。”
此外,她也希望未來可以看到許多人的生命獲得改變、社區越來越和諧與平安。
“我從教友中獲知一些學生面對情緒的問題,令教師和校長素手無策,面對極大的挑戰。”
她說,因此,她也在思考教會如何協助這一群學生、教師及校長,共同解決問題。
疫情加深與社區關係
另一方面,郭彬彬指出,儘管教會在疫情中面對極大的挑戰,但也凝聚和加深了教會成員和社區之間的關係。
她說,在這一困難時期,教會的成員們通過線上聚會、互助支援和關懷行動,進一步加深了彼此和社區之間的聯繫。
“這種團結和支持不僅幫助教會渡過難關,也促進社區的穩定與發展,給予社區許多的關懷和協助。”
她說,教會也籌得款項將氧氣機送到有需要的單位,協助有需要的人。
主日崇拜時間
星期日上午9時 | 華語崇拜、成青/少兒主日學(英) |
星期日上午11時 | 英文崇拜、成青/少兒主日學(華) |
(每月首週日為雙語崇拜、每週三設有禱告會、星期六設有樂齡團契和少年團契)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