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巴生长老会创立于1963年,走过了60余载的风雨历程,见证无数人信仰之路与生命的改变,未来持续与教友们共同成长,致力于关怀社区。
ADVERTISEMENT
60年代初,星马长老会决定在雪隆开设教会,经过教牧长执的努力下,在巴生中路店屋的4楼设立教堂、随后搬迁到附近店屋的2楼,最终于1975年在现今的堂址定下来。
教会从1976年开始中英双语崇拜,198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自立、自养、自传的堂会,取名为“基督教巴生长老会”。
巴生长老会在陈东山牧师夫妇带领下,分别于1998年和2007年派员于巴生北区士文达和公主城植堂,即“长老会沐恩堂”(现今已搬迁至武吉拉惹)和“伯特利教会”。
1999年母堂火灾
母堂曾在1999年经历一场大火,当时巴生长老会一边积极筹建新堂,一边拓展教会。最终在原址成功重建新堂,并于2002年1月28日举办新堂献堂礼。
教会经过多位牧者和长执弟兄姐妹的努力,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的教会,牧养和服事华英双语。教会各年龄层的群体也在宣教和社会关怀上与相关的福音机构合作,关怀家庭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2021年疫情后转型
后来,经历冠病疫情,教会在疫情催使下,于2021年开始转型,透过生命小组的方式来牧养、关怀及动员信徒。
教会于今年迈入第61年,坚持信仰的根基,未来继续发扬基督的爱与教导,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与温暖。目前,教会有两位牧师,即中文堂的刘秋洁牧师和英文堂的郭彬彬牧师。
设立13个“生命小组”
刘秋洁受访时指出,长执于2019年议决采用小组的方式牧养教会开始,教会便朝着转型的方向努力,迄今已设立多达13个“生命小组”。
她说,希望通过小组促使信徒们成长,以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门徒,同时展开宣教和关怀社区的工作。
“为了不同年龄、语言、性别及需求,我们一共设立了13个小组,于每周或隔周聚会。”
她说,生命小组有4个明确的目标,即使组员逐渐成圣、使组员相互关怀、使组员经历真正的团契及使组员经历和操练属灵的恩赐。
“这些小组包括姐妹小组、弟兄小组、少年人(爱加倍团契)、家庭小组及喜乐小组等。”
她说,小组不只是灵性小组、彼此代祷或是对圣经认识和敬拜的小组,也是互相关怀和扶持的小组。
“设立不同年龄层和需求的小组,主要是让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可以彼此关怀,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为重要。”
关注外劳环保课题
刘秋洁指出,除了小组之外,教会也关注外劳事工、环保课题及社区活动等,以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进一步彰显基督的爱与关怀。
她说,教会于2012年3月成立五条港环保队,当时与地方政府合作,协助五条港进行“海上大扫除”的计划。
“这主要是协助推动岛内的环保运动,以爱心彼此扶持和互助,共同维护地球的健康形象。
她说,教会也曾到岛上举办圣诞聚会、报佳音、复活节及其他社区活动,如陪伴阅读、讲座会及生活营等。”
她说,后来因为疫情的关系,加上有其它教会接手,基督教巴生长老会就暂停五条港的活动,不过还是会经常与岛民保持联系,不时参与管委会举办的各种活动。
此外,她说,教会也经常展开社会关怀活动,如发生水灾事故时,都会给予物资协助或是展开清理的工作。
社区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全球暖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希望教会可以在环保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社区推动更多绿色行动。”
刘秋洁指出,即便政府不断的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可社区的环保意识还是有待加强。
“教会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希望可以携手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并鼓励大家参与实际的环保行动。”
此外,她也希望未来可以看到许多人的生命获得改变、社区越来越和谐与平安。
“我从教友中获知一些学生面对情绪的问题,令教师和校长素手无策,面对极大的挑战。”
她说,因此,她也在思考教会如何协助这一群学生、教师及校长,共同解决问题。
疫情加深与社区关系
另一方面,郭彬彬指出,尽管教会在疫情中面对极大的挑战,但也凝聚和加深了教会成员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她说,在这一困难时期,教会的成员们通过线上聚会、互助支援和关怀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彼此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这种团结和支持不仅帮助教会渡过难关,也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给予社区许多的关怀和协助。”
她说,教会也筹得款项将氧气机送到有需要的单位,协助有需要的人。
主日崇拜时间
星期日上午9时 | 华语崇拜、成青/少儿主日学(英) |
星期日上午11时 | 英文崇拜、成青/少儿主日学(华) |
(每月首周日为双语崇拜、每周三设有祷告会、星期六设有乐龄团契和少年团契)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