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28日訊)肝腸胃內科高級顧問廖泓睿醫生以“軍隊”來形容免疫系統,負責防禦外來病原體。
“因此,當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時,就如同‘叛軍’,錯誤地攻擊自身組織,繼而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ADVERTISEMENT
線上線下吸引約650人觀看
廖泓睿昨天在星洲日報《醫識力》主辦的實體講座“反覆腹痛腹瀉血便─比癌症更棘手的炎症性腸病”講座上,如是表示。這場講座吸引約200名現場觀眾參與,同時在醫識力臉書上觀看直播的讀者更一度達到450人。
廖泓睿醫生及飲食治療師張嘉俊聯決主講,與讀者分享關於炎症性腸病(IBD)的重要訊息;飲食治療師陳依婷擔任講座主持人。此次活動得到吉隆坡班臺醫院的贊助。
廖泓睿指出,IBD主要分為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兩者均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儘管IBD病例不斷增加,但其激增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經濟發展、吸菸、飲食習慣(特別是加工食品和高脂肪飲食)、廣泛使用抗生素和塑料汙染等因素有關。
IBD或影響心理生活質量
他指出,IBD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和生活質量下降,患者可能經歷腹瀉、便血及腹痛等症狀,並可能伴有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問題,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及早就醫、精密追蹤和藥物控制。
“IBD不僅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還對心理和日常生活帶來重大挑戰。患者可能經歷頻繁的腹瀉、便血、腹痛、發燒、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並可能伴有疲勞、焦慮和憂鬱等心理問題。”
“此外,IBD的長期併發症包括頻繁住院和手術等,這會對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生活質量及懷孕等方面造成影響。而通過有效的治療和避免併發症,患者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並減輕疾病對生活的影響。”
張嘉俊:均衡飲食減IBD風險
張嘉俊說,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與IBD風險增加相關,而精製糖和肥胖症更是IBD的重要風險因素,高糖飲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肥胖或高脂肪飲食則可能增加炎症風險。
他建議大家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入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品,對於降低IBD風險至關重要。
“通過與醫生和飲食治療師合作,患者可以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有效管理IBD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