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雪州蕉賴9英哩《心向太陽戲劇文化館》,館名雖然老土,但是文化底蘊斤量十足,它靜待公眾以獵奇心態,現身尋寶為自己上一堂歷史課。
報道:羅憶雯<br>攝影:林明輝
ADVERTISEMENT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本地一群文青體現開拓精神,哪怕面對匱乏經費,他們堅持跑遍全馬和鄰國,追尋彌留人間的戲劇史料,通過零碎史料重新湊合,整合還原被忽略歷史片段。
坐落雪州蕉賴9英哩《心向太陽戲劇文化館》,館名雖然老土,但是文化底蘊斤量十足,它靜待公眾以獵奇心態,現身尋寶為自己上一堂歷史課。
沈國明搶救百年話劇史料
館主是畢業於南京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的大馬青年沈國明。他帶領數名志同道合朋友,數年前啟動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成功蒐集上萬冊珍藏話劇史料文獻。
上世紀地方戲曲絕跡手抄劇本、右派色彩劇社遺物、左派文藝組織史物、中港臺戲劇書籍、抗戰話劇海報畫冊及馬共禁書,都可在文化館盡收眼簾。
這批書籍飽受滄桑,蘊藏一定年份史蹟,書頁佈滿黴斑,紙張隨即時間流逝逐漸泛黃脆化,掀開書頁必須小心翼翼。
沈國明娓娓道出創館艱辛挫折,自己曾向華團組織籌募經費,盼為文物容身之處尋找一個理想空間,無奈現實殘酷,一提到保存文物需要一定的經費維持,話題無法延續下去。因為大家心中有數,這是無底洞,不是主流商業項目,賺不到錢。
喚醒學府海外考研機構
無論如何,《心向太陽戲劇文化館》脫俗儒雅的風格,近年來喚醒本地學府及海外考研機構,中國駐馬大使館文化處秘書及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關注,吸引海外學者接洽預約,欲睹館內珍藏話劇史料。
沈國明率人赴各地作田野調查,從民間、網上購書和二手店撿寶,發掘大量遺棄戲劇史物。
他積極保存它們藉以鑽研本土話劇百年發展史,從另一個層面窺探大馬華人和華教的發展新視野。
戰亂期 話劇用作灌輸百姓思維
話劇也分左右派,戰爭時期,話劇運動用作灌輸人民思維意識形態一種手段。
1948年,英殖民政府頒佈緊急法令,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
政府新聞部當年成立話劇團,配合政府政策展開演出和出版刊物雜誌,灌輸百姓反共意識,遠離激進左翼力量。話劇作品釋放善意,宣傳衛生流動診所,以及傳達政府不會剿滅華教的本意。
劇本徽章展現故鄉情懷
馬來西亞華社祖籍與中國國民黨和馬共之間,扯上千絲萬縷說不清的羈絆,劇團遺留劇本和劇社徽章,鮮活展現祖輩的故鄉情懷。
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臺灣旗幟,其12道光芒設計的青天白日標誌,成為許多二戰前成立的文藝組織或會館徽標杆性設計,它們通過社團註冊局註冊,館徽沿用至今。
戰亂時期,話劇視為一種政治立場表達,各路人馬透過表演,貫徹政治核心思想,對人民思維發展起一定影響力。
沈國明指出,國民黨飄洋抵達馬來亞,在民間成立會館和劇社,招募年輕人參與文藝團活動,進行籌款抗日。
當下時代背景,話劇既是藝術又肩負政治使命。例如《中國青年益賽會》是支援孫中山革命外圍組織之一。後期轉型,改以發揚中華文化精神,推動文娛活動延續運作。
英殖民政府監控左派文藝動向
“創於1905年的霹靂慈善社(前身為霹靂慈善班),早期屬於戲班兼備籌款性質,為學校醫院籌募,後期易名慈善社。創於1923年馬六甲明星慈善社(原名明星白話慈善劇社)亦是如此,藉戲劇移風易俗,啟迪民智,後來轉向教育路線籌募學府經費。”
直至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共產黨積極進取。那時期話劇風格,大量傾向極左思潮發展,從劇本、演員肢體動作,體現濃郁共產黨色彩。
為此,英殖民政府密切監視馬來亞左派文藝組織動向,查封左派思想刊物,禁辦有共產元素的文藝活動。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無黨無派 鑽研馬華戲劇史
《心向太陽戲劇文化館》無黨無派,不偏左右,純粹鑽研馬華(馬來西亞華人)戲劇史,藉以梳理百年話劇史,從新視角探討華教發展。
沈國明指出,馬來亞當年約200至300所華校,小學佔多數,學府成立全靠華社自力更生,維持學校經費運作。話劇售票演出,是最理想籌款方式。
“歌舞演出在當年被看成靡靡之音,不被推崇。上世紀20至30年代,話劇角色舉足輕重,通過它呈現改革需求,內容強調移風易俗,剷除封建思想。”
他說,兒童話劇在抗日時期,是常用籌款形式,內容偏向娛樂性,老少咸宜,所以售票義演,受到民間支持。
抗日時代 話劇成反日勢力
文藝舞臺,也是兵戎相見的戰場。話劇在抗日時代,就是反日勢力思想戰,鼓舞士氣兼是凝聚軍心的動力泉源。
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曾經成立文藝團,當他們在森林抗日軍,因地制宜,將荒山野嶺當成戲劇舞臺,泥土隨手抓一把塗抹臉上算是上妝,真實手榴彈和槍械形成道具。
沈國明指出,抗日軍文藝團演員回憶憶述,當演出期間突然遭遇日軍突襲,演員手中道具,變成抵禦日軍的武器。
“當年話劇前輩的經歷,對於當今戲劇工作者而言,難以想象。”
社團成發掘話劇史料寶藏
會館、慈善劇社、學校校友會、民眾圖書館、小販聯合會及古墓遺址等,成為發掘話劇史料寶藏的滄海遺珠。
沈國明披露,彭亨、玻璃市、登嘉樓、吉蘭丹、砂拉越古晉,這類州屬城市殘留二戰前或戰後建立的華人文藝組織,隱藏大量文史。
一次,他和夥伴從一間塵封破堪失修老劇社閣樓,搜尋一幅佈滿蜘蛛網塵土的牌匾和大批設館期間拍攝黑白照片,牌匾清楚顯現“大中華民國22年”,印證劇社成立年份。
那次與古蹟文物驚喜相遇,沈國明更加信心篤定,史料散落民間,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是刻不容緩行動。
“我從戲劇層面切入華教,這是很多人沒有關注到的視角。從這裡可以彌補華教受忽略發展史的缺角。”
由熱愛戲劇學院生創辦
沈國明強調,《心向太陽劇坊》在社團註冊局註冊,由一群熱愛戲劇的學院生創辦,沒有政治目的。
從事戲劇研究不牽涉太多政治,他純粹客觀地書寫歷史,不偏左右。為此,沈國明萌生撰寫關於馬來西亞戲劇百年曆史的計劃。
“下筆前,須瞭解當下時代社會背景,才能追溯劇本誕生的背後意義。一齣戲的呈現,往往幕後配合整個大時代社會環境而誕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