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嘉隆13日訊)不一樣的端午節,“粽子遇上ketupat”,除了擦出文化的火花,也是與眾不同的文化交融。
ADVERTISEMENT
“粽子”和“ketupat”是兩種具有濃厚文化背景和歷史傳承的食品,分別來自中國和馬來地區。它們的相遇不僅是美食的交融,更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粽子遇見ketupat”活動,不僅在美食上帶來了新穎的融合嘗試,更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相理解,提供一個美味的平臺。
上述活動,由仁嘉隆新村管委會、瓜冷第九區市議員洪友亮、萬津區州議員服務中心聯辦,協辦單位有幸福村工委會及幸福綠素色,日前在仁嘉隆幸福村文化館舉行。
巴巴萊杜:實現和諧共融
雪州行政議員巴巴萊杜為活動主持開幕時指出,我國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和睦相處,共同發展。
“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和傳統,必須傳承給下一代。”
他說,在一個國家的屋簷下,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實現了和諧共融。
“這種多樣性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社會文化,也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洪友亮:增強村民歸屬感
同時,市議員洪友亮指出,鼓勵各族人民參與這項傳統佳節活動,尤其為青年人,並推動“愛我仁嘉隆”活動,包括文化活動、環境保護、互相關愛等,增強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使仁嘉隆變得更加美好。
洪平基:3族同慶文化須傳承
此外,村長洪平基則說,往年的端午節只是華裔自己慶祝,但今年請來了三大民族參與,這項傳統文化一定要繼續傳承下去。
“很多年輕人不懂得裹粽子,舉辦裹粽子活動,讓更多年輕人學習裹粽子技巧。”
洪順民:製造身分認同感吸引迴流
活動策劃人洪順民亦指出,把華裔社區傳統活動推廣給友族,邀請他們來一起參與,把社區各族文化遺產,變成新村文化遺產。
他說,新村要吸引多年輕人迴流,必須製造身分認同感,讓他們以“我是仁嘉隆人”而感到自豪,就如馬來人以ketupat美食而自豪,因此,他們很樂意教導華裔製作ketupat。
他補充,身分認同感,不是說回來新村可以賺多少錢,或新村有多麼好的設施;而是把社區文化遺產,變成軟實力,吸引在外地工作的仁嘉隆人回來,為仁嘉隆家鄉貢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