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茨廠街一帶,早期是洋貨店“稱霸一條街”的天下;但隨著80、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加上超市林立,這些洋貨店不是搬遷,就是轉型。
許多傳統裁縫用品店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走入沒落,但在舊式建築和攤位林立的茨廠街,卻靜靜地矗立著一家經營了44年的裁縫用品店——特新紐扣店。一踏入店內,映入眼簾的就是琳琅滿目的紐扣及一個顯眼的“BUTTON”字眼;店內一半的老式櫥櫃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紐扣,每一顆紐扣都是特新紐扣店的“靈魂”。
ADVERTISEMENT
布紐扣皆從國內外蒐羅
隨後,目光不自覺地被店內整齊密集的原木櫥櫃,以及琳琅滿目的紐扣展示所吸引。從金屬鈕釦、貝殼紐扣、木質紐扣、塑料紐扣,甚至是日益少見的布紐扣,皆由國內外蒐羅而來。
除了紐扣,特新鈕店也售賣其他裁縫用品,比如拉鍊、針線、剪刀、緞帶、蕾絲,以及縫紉機零件,可謂是一應俱全。
本期的《老就是寶》訪問特新紐扣第二代接班人蔡薇麗,且聽她敘說店內這些小巧精緻的紐扣如何撐起裁縫業的“黃金年代”的故事。
蔡薇麗:父1979年在敦李孝式路開店
“我爸爸於1968年,從霹靂瓜拉江沙騎摩托下來吉隆坡找工,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裁縫用品店。之後打工大概有13年,父親就決定自己出來開店。”
蔡薇麗說,那個時候名字是用回以前老闆的名字——泰振興,這是因為當時的老闆將店面頂讓給我的父親經營。”
她受訪時娓娓道來指,父親於1979年在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開設店面,後來就有一次發生火災,那一場火災把店內所有物品都燒光了。之後,父親就在原址斜對面租下半間店面,繼續做生意,但做了差不多6年後,屋主要收回店面,所以在1992年時才搬遷至茨廠街(Jalan Petaling),也就是如今的店面。
她表示,初時父親開設的店面名字為泰振興,後來搬遷到茨廠街後,才將店名改為“特新紐扣店”,取名為“特新”,寓意該店的紐扣歷久彌新,永不過時。
疫情失業繼承父親衣缽
詢問為何繼承父親衣缽時,她說,前幾年一場毫無預警的冠病疫情,還有政府落實行動管制令讓她失業了,因此決定回家協助父親打理店面生意。父親在數年前,就萌生退休的念頭,如今店面由她全權打理。
蔡薇麗說,她從小就喜歡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下也漸漸對店內各類的裁縫用品產生興趣。對她而言,疫情失業是她人生中一個“轉捩點”。
手工盤扣是傳家“招牌”
她說,因為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因此她早已熟悉店內運作,加上店內有數名十至二十多年經驗的店員阿姨扶持,接手並無大礙。大家各司其職,除了售賣裁縫用品,也提供基本的裁縫服務,例如縫釦眼、改衣服、鎖邊及修理拉鍊等。
她自豪地說,店內有上萬種不同款式的紐扣,大部分都是從日本進口,有木製的、銅製、鐵製及塑料等。
值得一提的是,特新紐扣店還有一個獨門的傳家“招牌”,那就是手工盤扣。蔡薇麗說,當年外婆將這門手藝傳授給她的母親,如今的她成為第三代傳人。
“我接手店面後,也將母親這門手藝給延續下去,製作旗袍的設計師都會來店內選購中式盤扣,用以縫製旗袍。”
她表示,店內2臺老式的手壓機和包布紐扣機,是該店的“鎮店”之寶;過去30年一直根據顧客的喜好和需求,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紐扣。
全盛時期日迎大量顧客上門
她憶述,在裁縫業的全盛時期每天都有大量顧客上門,要求修改衣服、修理拉鍊和縫製釦眼等基本服務。如今,這道風光已不復存在;惟目前店裡的生意在疫情受控的狀態之下已漸漸回暖。
隨後,她也分享,許多修讀服裝設計系的學生,都會前來該店選購紐扣,方便他們可以完成作業,為自己的服飾作品進行點綴;因此該店可謂幫助不少服裝設計師解決“紐扣荒”困擾。
看似不起眼卻影響服飾美感
蔡薇麗表示,一顆紐扣看似不起眼,但卻在服飾上扮演重要角色,紐扣鬆脫了或少了一顆,都會間接影響一間服飾的美感,也會影響到人,沒辦法穿上這件衣裳出門。
“一件衣服就像一條龍,若龍的眼睛未點上,就顯得沒有神;但利用紐扣點綴後,就像極一件新衣裳,所以勿小看一顆紐扣。”
外國遊客驚見那麼多紐扣
另一方面,她也說,該店所在的位置是茨廠街,這一條街是一個旅遊景點,每一位外國遊客經過時都會進來參觀;進來後,他們都會“哇”一聲,因為他們沒有見過那麼多的紐扣。
對她而言,茨廠街是一個非常喧鬧,充滿人情味的社區。當年這一帶的店鋪幾乎全由華裔商人經營,有著不少布莊和服飾店,還有藥材店、五金店及小吃攤等。
訪談最後,問她對店面的未來有何規劃時,蔡薇麗說,她希望可以好好地經營此店,傳承父親心血,平平淡淡過日子,踏踏實實經營父親的事業,對她而言已是最大的富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