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訊)行醫超過40年、臺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畢柳鶯昨午主講的“斷食善終”-拿回生命自主權”,2023年大馬巡迴演講座無虛席,公眾踴躍深入探討“斷食”和“善終”定義。
上述由星洲日報、富貴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聯辦的講座會,是于吉隆坡富貴生命館開講。
ADVERTISEMENT
曾毓林:迴歸病人和家屬決定
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在講座會活動暖場表示,當初承辦上述活動,引起爭議;有人認為,斷食等於活活餓死,變相謀殺。
他說,“斷食善終”背後真正意義,裡面涵蓋許多因素,姑且讓臺灣主講者畢柳鶯醫師通過講座會與大馬讀者交流講解。至於社會是否認同這種方式,一切迴歸病人和家屬決定。畢竟生命的結束,取決許多方面,“斷食善終”適用哪類人,需要事前評估和規劃。
畢柳鶯:灌輸尊重病人自主權
畢柳鶯在講座會表示,其患上小腦萎縮症的母親,也是支持“斷食善終”,她同時引用其它真實個案,講解“斷食善終”原意,灌輸公眾尊重病人自主權,不要濫用醫療手段改變機制,即便延長垂死邊緣患者的壽命,可卻忽視人類生活的品質。
她說,華人社會忌諱死亡課題,甚少深思人類的生活品質,其實比生命長短更加重要。
她認為,醫院本是救人的地方,結果淪為人類死亡的地點,本是拯救生命的醫學儀器,科技越來越昌明發達,變成延遲患者死亡的工具。這導致患者失去生命自主權,包括失去意識的群體,沒人徵求他們同意,然而患者卻遭強迫插鼻胃管灌食維持生命,痛楚生存下去。
她指出,病人插管後喪失咀嚼能力,身體機能下降,抵抗力變差,插管後的他們身體機制被改變,醫學儀器正在延長患者死亡時間。
“有否設想患者當下的生活品質?這種方式不是行善,而是行惡。”
勿憑字面理解“斷食”觀念
無論如何,畢柳鶯強調,落實“斷食善終”理念前,患者和家屬之間必須達成共識。
她解釋,公眾不能單憑字面理解“斷食”,誤解“斷食善終”就是把患者活活餓死的錯誤觀念。
意指對食物慢慢減量
現場觀眾在交流環節活躍提問,包括來自臨終關懷中心社會服務者發問,如何處理失去意識且沒有家屬認領的插鼻胃管患者時,皆獲得畢柳鶯耐心解答。
也有觀眾認為,不能讓大眾誤解“斷食善終”是慢性自殺手段,“斷食”一詞概念源自日文,意指對食物慢慢減量,緩和降低食量,一旦人體衰老,食慾自然減少,趨向死亡階段。
助處理逾百“斷食善終”個案
畢柳鶯經常收到許多末期病患和家屬的臉書私訊,討教如何“斷食善終”解脫,她共協助處理過101宗個案。
針對醫界對她的評論褒貶不一,畢柳鶯在講座會上打趣表示,自己不怕被告上法庭,只怕新聞不理她。
她篤信協助他人善終帶給家庭深遠影響,一個人無法善終,終究是家屬痛苦。若能做到生死兩相安,助人解脫乃是善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