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訊)星洲日報〈活力副刊〉與富貴集團〈生命咖啡館〉策劃的第四場交流會,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和本報副刊專欄作者許雪翠對談“如何跟孩子談生死分離這檔事?”,讓現場逾60名出席者省思,生命教育雖然不必刻意,但也應從兒童時期開始,一有機會即要把握學習。
應允許孩子提出生死問題
他倆皆認同,生命教育一直都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包括孩子與他人之間,甚至是孩子與周遭事物的聯繫,他們會進行思考,例如一隻受傷的小動物會引起他們的憐憫之心,孩子就已經在接觸生命教育了。所以,生命教育無時無刻都在,父母和老師給予正面的反應,能夠讓孩子學習得更快。
ADVERTISEMENT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提出有關生死的問題,並在恰當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作討論,當身邊的人逝世時,就有利於孩子的情緒認知和管理,正確的表達情緒來渡過悲傷期。”
常藻法師:身邊人逝世利於情緒管理
常藻法師說,小孩和成年人一樣,在面對生死離別的時候會感到不捨和悲痛。幼兒不瞭解死亡是何物,但他們會從大人身上感受到悲傷的情緒。當身邊的人逝世時,就有利於孩子的情緒認知和管理,正確地表達情緒來渡過悲傷期。
法師也說,在每個人的生命之中,離別都是常見的情況,我們很多人會因為“得到”和“失去”而出現情緒上的起伏。其實,我們重新審視“得到”與“失去”的定義後,較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學習欣賞變化。
上述交流會是於昨午在吉隆坡大城堡城邦閱讀花園一樓閱心空間舉行,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是交流會的主持。
降低傷害或轉化為力量
他提出,父母離異或交惡的行為會不會影響下一代?父母該有哪些醒覺時,許雪翠表示,他們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或轉化為力量。
“以離婚為例,愛和關係依舊是恆久的,就取決於父母如何面對事情的變化。在每一段關係的變化裡,當事人需要先安頓自己,重新學習如何面對另一半和小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