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流传中,手作传统糕点日渐式微;许多人对传统糕点的印象不单单是满满的家乡味,更是童年岁月中的美好回忆,让人留恋。
ADVERTISEMENT
一份老字号糕点,是儿时的记忆,是故乡的情怀,亦是文化的传承。在食品制造业自动化、量产化的时代,纯手工做出来的糕点越显珍贵,它倾注着劳动者的耐心、细心、用心。
迈入科技化的时代,虽然擅长做传统糕点的人越来越少,惟还是有部分的糕点业者,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糕点,坚守祖传老手艺,一辈子只专注做好一件事。
与巴生市区一海之隔的五条港,隐藏着一间住家式传统糕点店,即“刘家庄碰糕”。
这是一家自1970年就开始在制作传统碰糕的店面,如今则是由第二代接班人刘德赞(60岁)及黄锦云(57岁)共同经营,他们希望能将这份传统碰糕的古早味延续下去。
马来西亚各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糕点品种繁多,做法也千变万化,无论是蒸的、烤的、炸的,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那么你最爱吃的传统糕点是哪一种呢?本期的《老就是宝》带领读者“视吃”刘家庄碰糕,并且探索该店的由来与发展。
吃黑糖碰糕讨好意头
刘家庄碰糕业者黄锦云受访时指出,碰糕是福建人的传统糕点,而“碰”在福建话代表着“发起来”的意思,因此,逢年过节时民众都会吃黑糖碰糕讨个好意头。
她表示,黑糖碰糕是五条港特色糕点,质感有点像发糕,而他们制作的碰糕表面上一粒粒的坑洞都是黑糖,象征着五条港沼泽地的螃蟹洞。
她娓娓道来,黑糖碰糕是其家婆所研发及制作的,基于家婆年事已高无法再做糕点,因此在13年前她便接手家婆的这一门手艺,希望能将家婆制作碰糕的手艺发扬光大。
“我本身也钟情于制作糕点,因此便决定将婆婆这道古早味黑糖碰糕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碰糕。”
透过代购渠道卖到各州
她说,虽然市面上有许多各类精致的糕点,但她相信传统糕点还是有一定的追随者。
“为何西式糕点能够受到市场上的追捧,华人传统糕点就不行呢?”
她指出,他们的碰糕也透过代购的渠道,销售去各州,因此各州人士都能品尝到他们的黑糖碰糕。
她也希望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糖碰糕能够更广为人知,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富有古早滋味的碰糕。
平均一天制作150碰糕
她表示,在科技还未普及化的时代,制做糕点都是要靠双手揉搓面粉,将面粉搓好后再静待面团发酵,面团发酵好后加入一些面粉揉一揉,再放入大锅内蒸熟,过程非常耗时,而且长时间用双手揉搓面粉手部会感到疼痛。
她说,由于是手工活,无法大量生产,平均一天只能制作150粒碰糕,有时碰到特别的节日,就得从清晨抹黑蒸糕忙到天亮,可说是分秒必争,粒粒皆辛苦。
“为了保留家婆研发的黑糖碰糕,最原始的口味,我至今仍然坚持采用家婆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再加以改良,不过为了节省时间我也使用机器辅助,半自动化制作黑糖碰糕,如今黑糖碰糕便成了现今家喻户晓的五条港道地伴手礼。”
她感慨地说,做糕点对现代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上网搜索食谱,到超市采买所需食材,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美味又精致的糕点。
不过,对她而言,当年跟着家婆身边学做糕点并不如现在这么容易,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就连各种食材也需要自行制作,才能开始做糕点。
黄锦云:品牌化碰糕推广旅业
黄锦云指出,当时她接手家婆这一门生意,只想一心一意做好黑糖碰糕,好好过生活就好,惟为了配合村长陈水清推广五条港旅游计划,她便决定将碰糕品牌化,设计成让游客带走作为送给亲朋戚友的伴手礼。
她表示,为了让游客有其他选择,该店除了售卖招牌黑糖碰糕,也售卖两种不同口味的馒头,即黑糖及斑兰。
她说,当初家婆并没有为黑糖碰糕取名,因此为了让民众记得该家的碰糕,她便以丈夫的姓氏命名。
世界在变,但刘德赞及黄锦云依旧秉持着祖传的烘焙方式,歇尽所能保留黑糖碰糕这传统的味道,让它继续在大城小镇里飘香。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