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得到非華裔的青睞,越多友族把孩子送往華小就讀,這樣的趨勢,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的華文老師是可以感受到的。
每年,我每一級的華文班總會出現至少一名印裔孩子,也有來自華小的馬來孩子想要報讀華文,但是在國中,宗教課與華文課同時進行,馬來孩子只有割愛。華文教育得到友族認可是可喜可賀的,但同時在非母語環境下學習,我對大部分我遇見的友族孩子的學習掌握進度感到擔憂。
ADVERTISEMENT
舉潔西卡為例吧!潔西卡是這兩年來我遇見最像華人的印裔女孩,她除了皮膚以外,華語流利,發音和其他華裔孩子沒有兩樣,身邊圍繞的都是華裔朋友。聰明伶俐的她遇上漢字就傷腦筋了,“聽說”沒有問題,“讀寫”困難就大了。
儘管說話流利,但是要她獨立完整地朗讀篇章不容易;儘管字體整齊漂亮,但要她獨立完成寫句寫文有挑戰。潔西卡不算循規蹈矩的女孩,但是依我觀察,長期落下對華文的掌握,不僅僅是學習態度的侷限,更主要的是那是她的第二或第三語言。
另一個女孩莎紋達身體有些許缺陷,但是非常努力用功的女孩。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她總會趨前提問;課堂討論,她也敢於舉手發表說話。網課期間,她是私下最積極與我互動的友族孩子。可是我發現,她再努力想要與華文課接軌,卻一直趕不上這趟列車。期中考分派試卷時,我看到她那失落的表情,不覺也替她覺得難過。
像潔西卡、莎紋達這樣“優秀”的印裔女孩尚且跟不上課堂的進度,甭說其他的友族孩子了。華文教室裡,很多時候她們不太聽得懂我們上課的內容,功課方面大部分時候也沒有辦法如期完成,但是她們很樂意抄,只是“依樣畫葫蘆”始終離認知、理解和領悟還有一段路。
我試過請她們朗讀篇章,如果沒有引領導讀,一行字大概她們只能認讀一二。我常想,她們的小學生活是怎樣度過的?從粗淺到漸深,她們是如何適應那越發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呢?還是學術以外的學習已經足以滿足她們的教育需求?
來到國中,這些印裔孩子艱難的不只是華文課,還有就是和其他華小生一樣要適應各科教學媒介語的轉換。她們比華裔生更加不容易的是,小學要適應第一個非母語環境,來到中學要適應第二個非母語環境,如果語言能力佳那如魚得水,反之則是一波又一波的脫節,到最後兩頭不到岸,太可惜了。
在我這裡,印裔孩子來到高中初時還會堅持報讀華文,走著走著,除了要克服困難放學後留下上課,還要面對越發艱深難懂的課程內容,到後來就自動離開華文教室了。通常我都會給予尊重,叮嚀她們善用時間好好應付其他科目,學習華文這一條路,她們已經走得很不容易了,趁著畢業前好好拼一把,追回之前落下的學科吧!
儘管我知道,這十多年來在非母語環境下一點一點的脫節,要追上談何容易。
少數民族教育的哀歌豈止這一短曲?自己不爭氣,誰會理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