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中華瓷器餐具是昔日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用品,每個碗碟猶如藝術品般精緻。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家庭已不再出現傳統瓷器餐具,改為現代化的或其他材質餐具。
這些傳統瓷器餐具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每個瓷器都是獨一無二,以手工燒製和繪製,部分瓷器在如今更是已絕版。
ADVERTISEMENT
本期《老就是寶》來到茨廠街一帶,探索一間逾百年曆史的瓷器行,聆聽第三代掌舵的姐弟妹三人堅守著百年家業,繼續宣揚中華瓷器餐具文化的故事。
這間位於敦李孝式路的日恆瓷器行,從外表看來,看不出百年曆史的歲月痕跡,這是因為該店在30年前才遷入現址營業至今。
走入日恆瓷器行,裡頭擺滿琳瑯滿目的瓷器、各類餐具、廚具、炊具等在貨架上,只剩下窄小的走道,整間店有上千種類的貨品,可媲美五金店。若要開設新餐飲店、入夥新居或嫁娶婚嫁,都可以一站式找到所需用品。
黃佩敏:瓷器行有逾百年曆史
第三代掌舵人黃佩敏受訪時表示,日恆瓷器行是其爺爺從中國廣東南來時,與其他兄弟一同合股在大家購物中心(Kota Raya)附近開設了瓷器行。
“在營業了80年後,面對股東拆股,原址的店鋪結業出售。當時由父親黃榮漢獨自接手經營,在諧街(現稱敦李孝式路)開設了瓷器行,我們兄弟姐妹從十多歲就開始在店內幫忙,也培養了我對瓷器的濃厚興趣和喜愛。”
她指出,日恆的創辦年份不詳,只知道在舊店營業了80年,並在現址營業了逾30年,加起來有逾百年曆史。
她說,在父親逝世後,他們和弟弟黃家樂合力接手經營,如果當時弟弟不願意回來接手,該店將會關閉,因為她一人也無力經營下去,之後他們姐弟就一起守住家業。他們有4兄弟姐妹,但在店經營的只有3人,早前在邁向消費稅時代,妹妹也回來一起幫忙。
“其實廣東人從事瓷器行業是很少見的,一般上是福建人經營,所以我也好奇爺爺當年為何會選擇這門生意。”
從小鍾情瓷器發揚家業
黃佩敏從小耳濡目染,讓她鍾情於瓷器,併發揚家業,她會把喜愛的舊貨品先挑選放在家不捨得出售,多餘的才拿到店售賣。
她指出,以前的富貴人家,傭人會每個月更換碗盤,只要發現換了不同套的碗盤,就是轉換了月份,他們家裡就要準備12套的餐具來替換。
“根據習俗,每逢過年過節要添碗,有添丁、添壽、添福氣的寓意。以前婆婆的年代講究十全十美,每年要添10個碗,因此以前婆婆的床底下疊滿了碗;如今我會告訴年輕人每年添一雙碗,碗代表‘衣食碗’,每年都要添加。”
每個瓷器圖案都有寓意
她表示,其實每個瓷器碗碟的圖案都有其寓意,雞公碗、萬壽無疆、和合二仙等,最多人找的是雞公碗,有“興家成大業”的寓意,也有許多香港人喜歡來這裡買雞公碗。
她也說,該店仍有出售古時的瓷器枕頭,確實還有顧客購買作為裝飾或用於睡覺,瓷器枕頭有不同款式和長度,如今已經沒有再出產了。
她指出,另一樣歷史悠久,可說有上百年曆史的古董瓷器是筷子筒,這是舊時代掛在碗櫃放筷子,從爺爺那代開始保存至今,不同的款式有不同的吉祥寓意,這些青色的瓷器都是來自中國的石灣瓷。
她表示,筷子也有分不同材質,包括瓷器、木製、塑料、白鋼等,其中木漆筷子是屬於最舊款的,從爺爺年代保存至今的“福州漆筷”是賣了就不會再生產的絕版筷子。
保持售賣傳統瓷器
黃佩敏指出,該瓷器行所售賣的貨品有60%還是瓷器,儘量繼續售賣傳統瓷器,如今大部分的瓷器行已被塑料、白鋼等其他材質的物品取代。
“儘管如此,我們瓷器行除了售賣瓷器,其他貨品是包羅萬象,塑料、木器、白鋼、琺琅器(enamel)、密胺(Melamine,又稱仿瓷)等一應俱全,售賣餐館、家庭的所需物品,就連醫院也是我們的顧客,我們也批發貨物給早夜市小販,也有很多電影公司會來這裡找道具。”
她表示,該店樓上是貨倉和展示廳,共3層樓,所陳列的商品只有一件,主要是方便餐飲業者來選購所需物品,包括燒烤、木器、鐵板、自由餐、日本餐、酒吧等所需的用具,樓下銷售的偏向家庭用品。
“茨廠街的店租確實高昂,但我們自己家族生意就要自己熬過來,我們的人手也不多,沒有聘用外籍勞工,都是本地員工,工作都是我們親力親為。”
她表示,這場冠病疫情對該店造成很大的衝擊,行管令期間無法開店,因此轉型線上銷售,所以平日的時間都在忙於包裝產品。
她指出,該行業轉型線上也是一大挑戰,瓷器在郵寄時屬於易碎物品,因此他們都會包裝好,想盡辦法保護產品,如果破了必須賠償,還虧了運輸費和貨物費。
店內成了遊客景點
“隨著經濟活動開放,茨廠街恢復人潮,尤其是週末出現許多來找尋美食的遊客,他們會在附近逛街,但鮮少會消費;我們店也成了一個景點,也有些旅行團會來我們的店導覽,但他們也只是來參觀。”
她補充,門市主要做遊客和熟客生意,有些遊客會買筷子、筷子架、碗盤作為紀念品送人;本地熟客則會帶著下一代來買,就如家人一般他們也會帶一些美食過來與他們分享,這就是老店的人情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