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6日訊)“爸爸媽媽不奢求你的考試成績有多優秀,我們只希望你能聽得見我們的叫喚……”
來自沙巴斗湖的一戶巫裔家庭,一家五口中,卻有2名女兒不幸患有先天性聽覺障礙問題,導致雙耳失聰,長期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她們也無法用言語表法內心的情感。
ADVERTISEMENT
上述家庭的父親哈米佔江(41歲)是一名華裔穆斯林,是橡膠園的機械維修人員,母親哈斯米慕哈苒(40歲)則是家庭主婦,兩人育有3名兒女。
他們的長女哈茲卡江(12歲)及幼女努哈茲拉江(7歲)皆患上先天性聽覺障礙,慶幸3歲兒子哈堅烏再爾江的健康狀況良好。
貸款8萬購買人造耳蝸
為了讓2名女兒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母親於今年1月,帶著3名兒女從東馬越洋到隆市一帶租屋,以方便兩名女兒接受治療及在特殊學校學習,丈夫則留在鬥湖打拼幹活,待有連假才會飛往吉隆坡探望家人。
同時,為了讓長女恢復聽覺,哈米佔江向銀行貸款8萬令吉,以購買人造耳蝸及植入人工耳蝸的手術與醫療費,並分10年償還貸款,月供1556令吉。
長女的左耳於今年2月成功植入人工耳蝸,並恢復聽覺,整體醫療費高達7萬5000令吉,幾乎耗盡父親的所有積蓄。
盼幼女能擺脫無聲世界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長女已恢復聽覺,哈米佔江也盼幼女能擺脫無聲的世界,但其經濟能力有限,加上早前已向銀行貸款一筆款項,因此希望透過星洲日報基金會的協助,以購買一枚人工耳蝸設備,讓努哈茲拉江獲得聽覺。
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哈米佔江僅靠4919令吉的月薪來維持一家五口的生計,惟每月的日常總開銷達5232令吉。
同時,妻子及3名孩子在隆市租屋的月租為1300令吉,水電費則需逾230令吉。
助聽器未令幼女有正常聽覺
星洲日報基金會將為哈茲拉江籌募4萬零600令吉的醫療費,同時得到一家公司提供特別援助購買人造耳蝸,以及一名耳鼻喉專科醫生協助安排植入人工耳蝸手術,讓她能獲得聽覺。
哈斯米慕哈苒受詢時指出,當哈茲拉江年僅3歲時,父母多次呼喚她,但卻未給予任何回應,經醫生診斷後,證實罹患聽覺障礙,並且與長女的病況相似。
她說,幼女目前佩戴一對助聽器,但對她的聽覺並未有太大幫助,旁人必須提高說話聲量,才能刺激其聽覺,以做出回應。
她表示,幼女在特殊學校學習後,經過語言治療師的引導下,透過觀看嘴唇的震動,逐漸掌握單詞的發音,以及理解他人的所提出的問題,嘗試用言語表達或回應。
她坦言,基於長女到了12歲才植入人工耳蝸,因此在學習咬字與發音方面的進度難免會比一般人緩慢,需付出的努力及時間更多。
慕哈苒:2女兒學費每月400
哈斯米慕哈苒提及,兩名女兒皆在同一所特殊學校學習聽覺口語法的相關課程,除了每月固定繳付兩人400令吉的學費,附加課程則需另付費。
她解釋,兩人的聽能課每堂100令吉(每月1次),口語課每堂則是120令吉(每月4次共480令吉),因此兩名女兒每月的學費共達880令吉。
她披露,丈夫曾帶大長女到鬥湖中央醫院求醫,基於該醫院的設備不完善,院方無法提供植入人工耳蝸的相關治療。
“3年前,我們為了希望2名女兒能得到治療,特地飛往安邦中央醫院尋醫問診,惟卻被院方告知兩名女兒不符合治療的資格,令我們感到無奈。”
她希望哈茲拉江勿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以免影響學習進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