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都市动态

|
发布: 4:24pm 25/07/2022

改路名

社会成本

路名简化

改路名

社会成本

路名简化

林德順:改路名增社會成本   路名簡化迴歸功能性

报道/摄影:谢仲洋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出席者聚精會神聆聽兩名主講人對路名由來的精彩分享。

(巴生25日訊)路名,還真關乎你我的事!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林德順博士認為,為道路命名應儘量簡單化,畢竟路名還是要回歸到讓人使用的功能;所以他欣賞英殖民時期英國官員為路名使用最簡單的名字,例如他在班達馬蘭新村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的“楊路”(Jln Young)等。

ADVERTISEMENT

他舉例,為路名冠上一大堆人物勳銜稱號,不見得能為道路或地方帶來多大效果,例如敦依斯邁花園或某某教授路等,人們都會自動將其簡化為“TTDI”或其他簡稱。

“當前存在許多把原有路名改名的情形,其實當局應該要找出新路來命名,而非覆蓋原有路名的意義,這也造成當地商業及社會成本的增加,如商店、住宅和公共建設等,都需花錢更換本身的路名地址。”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林德順:為道路命名應儘量簡單化。
早期以地理狀況命名

他指出,早期的地名和路名,往往是以一個地方的地理狀況為名,例如位處十字路口的十字港(Simpang Ampat)、淡水(Air Tawar)、黑水(Air Hitam)等,直到後來政府掌握了道路命名權力,便為路名灌入意識形態。

林德順昨午在巴生班達馬蘭新村“班厝”人文故事館,配合“道聽途說班村人文展”舉辦的《路名關我什麼事?》講座指出,在政府為道路命名前,也有民間為地方和道路取名的情況,因此形成官方與民間出現兩個或更多的名字。

“在英殖民時代有許多華商,因捐獻地段給公共用途,使得與政府保持良好關係,他們的名字都成為路名。我收集到的巴生華商特點在於精通英文,與英殖民政府地方當局(巴生潔淨局)及皇室關係良好,甚至馬來文也很好。”

他形容,這些商人翹楚在商業上取得很好成就,有能力對外捐獻所以被看重,就如1884年在檳城出生的華特安斯里楊醫生(Dr Walter Ansley Young JP)的馬來文也很好。當時的致富途徑,要先當公務員建立人脈後辭職從商,需精通英文和馬來文。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蔡立豪(中)強調路名是重要的人文資產。右為林德順;左是主持人鄭宇晴。
認識人名路牌的故事

他透露,根據收集到的文獻和剪報,在20世紀30年代時,還增設了為道路命名,需獲得雪州蘇丹同意的條件。

一個路名,除了是人們如今輸入在手機衛星導航上的地點,也是一個地方的架構。這些名字能出現在路牌上,背後必定有其原因。他們或是成功企業家、教育人士等社會精英,正是這些人完善了社會架構,造就了現在這個你我生活的地方。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路名是組成一個地方架構的特色,與在地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路名可產生在地連接

也是《班達馬蘭新村志》作者的林德順表示,路名研究的背後意義,在於提倡在地連接,希望讓在地人能知道路名的由來,例如班村的臭豆路(Jln Petai)的由來和意義、陳堯階路(Jln Chan Ah Choo)的主人翁究竟是誰等。

他指出,班達馬蘭新村一些以喬木命名的路名,能讓居民學習機會教育,比如家長讓孩子知道怡保路的Ipoh樹,是一種樹皮會流出毒液的樹,從而讓自己對生長土地產生感覺。

“在新村裡頭找得到的馬來土產,例如班村有梨巷(Lrg Lai),單看路名並非華人的‘賴’姓。這能讓外地人來到產生親切感,是向人介紹巴生的歷史知識庫。”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蔡立豪:進行華人史料收集工作的原則,“先求有,再到好、接著細緻化”。
蔡立豪:無需冠勳銜稱號
路名應淺顯易懂

文史工作者蔡立豪認為,就算官方有為道路命名的功能和權力,但民間依然有對路名和地名的約定俗成稱呼,例如吉隆坡“敦陳禎祿路”的前身“禎祿路”(Jln Cheng Lock)、秋傑路(Jln Chow Kit)和紀念著名錫礦大亨陸佑的陸佑路(Jln Loke Yew)等,都讓人一目瞭然。

他強調,路名的功能在於指引,應以淺顯易懂的概念讓人掌握,因此後人更無需去為路名冠上一大堆冗長的勳銜稱號等。

對於坊間有看法指華人民間對“吉隆坡”取自Kuala Lumpur的音譯,或是源自“Kelang坡”的意義,即華人先賢從中國下南洋,先從巴生河口上岸,之後到吉隆坡礦區的“先有巴生、後有吉隆坡”的說法,他不排除這番可能性。

他引述早期的中文報章廣告指出,商號的地址只寫“吉隆”,而“坡”是視當地城市發展而附加的,例如有巴生坡、芙蓉坡等。

“巴生的發展肯定早過吉隆坡,華校是在1910至1911年才有現雛形,在之前都是方言學校。當時最大的華人活動就是(中華民國國慶)雙十節,僑領用華語發表,當地社區領袖便轉用在地方言如巴生福建話傳達,形成在地會館的特色。”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班村故事館人文講座《路名關我什麼事?》出席者眾多。
完善大馬華人史料3步驟
求有 做好 細緻化

也是《吉隆坡華人路名地圖》作者的蔡立豪強調,路名是重要的人文資產,如能善用便能體會華裔在這個國家的珍貴資產和參與建設的建國史。

他認為,作為生活在現代的大馬華人,應善用目前條件,把以前沒整理好的資料做好,“先求有,再到好、接著細緻化”,才能把大馬華人史料進一步完善。

他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吉隆坡的街道數量不超過10條,當時為公共道路命名,必須取得潔淨局(地方政府)官員的批准。

他舉例,在吉隆坡城中城國油雙峰塔的嘉炳路(Jln Kia Peng),便是紀念錫礦家朱嘉炳(Choo Kia Peng)。後者雖在60年代去世,但道路早在30年代便已命名。

“擁有太平局紳勳銜和擔任吉隆坡市政局成員,且和英殖民官員關係良好的朱嘉炳住在現今路段,當時是吉隆坡的一個小山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