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邦市6日訊)想吃什麼菜就在自己的菜園採摘,從菜園到廚房和餐桌,再也無需到巴剎買菜!
我國冠病疫情已逐漸趨緩,在經歷疫情封鎖的2年來,我們學會了什麼新技能?是否養成了新的生活習慣?
ADVERTISEMENT
來自首邦市的2戶家庭,在行管令期間開始在家耕種,當起城市農夫自給自足,2年來已無需到巴剎買菜,在家現摘現煮,確保吃到的是新鮮無農藥的菜餚。他們的菜園所栽種的蔬菜、水果足以供應每日所需的家庭分量,還可以與鄰居分享。
沒泥地改盆栽種菜
很多城市人因為家裡空間有限而無法種菜,但這已不成理由。這2戶居民打破了空間上的侷限,在窄小的停車房,就算沒有泥地,也能在盆栽上種菜,或以垂直方式往上耕種。
《大都會》社區報記者走訪了這兩戶家庭,發現他們栽種各種類的蔬果,足夠讓他們每天採摘烹煮,真正實現自給自足。他們也分享了在家耕種的心得,並鼓勵更多人加入家耕行列,可以吃上自己栽種的健康無農藥蔬果。
陳永美夫婦:每天現摘現煮
來自USJ 12的陳永美(Edward,68歲)及陳麗珍(Karen,62歲)夫婦,過著退休且充實的生活。他們從2年前的行管令開始在家種菜,每天除了忙於打理自己的菜園,也會到社區菜園耕種。
陳麗珍表示,他們是從我國落實行管令後開始在家耕種,所種的都是可食用的蔬果,每天都可享用現摘現煮的新鮮蔬菜。
種植數十種蔬果
他們種植了數十種蔬果,沒有真正計算多少種類,一眼望去有羊角豆、百香果、日本毛豆、小辣椒、馬尼菜、生菜、無花果、韭菜、蘆筍、油麥、菜心、香麥菜及平原草莓等。
“我們以前只是在車房內耕種,沒有泥地就種在花盆,但因為地方有限而從幾個月前開始延伸至屋外的籬笆。”
她說,他們也儘量以垂直方式往上耕種,容器也是自己DIY,如用水管制成花盆,將建築廢料再循環使用。
樂於與鄰居分享
“雖然住宅區沒有圍籬計劃,但我們種在家外面,沒人來偷採,也沒有流浪狗破壞,這裡的居民都很友善,他們想要就會向我們索取,我們也樂於分享。”
他們希望與其他退休人士分享耕種的樂趣,退休生活不只是在家看電視,其實在家種菜是很好的活動,可以活動身子,吃到無化學農藥的蔬菜。
享受耕種 日花3小時
“我們每天早上6時去晨運,之後回家吃早餐就開始種菜,每天早上8時開始花約3小時在菜園,這時的陽光很好,我們很享受耕種的時光。”
陳麗珍指出,每天收成的蔬菜足夠他們一家三口享用,可以吃到自己栽種的菜,覺得很滿足。
“我們已很久沒有外出買菜,因為市場上的菜又貴又有農藥,我們的蔬菜沒有放農藥,因此不會長得很大顆,但吃起來口感不同,比較鮮甜,有些菜可以生吃,現採現吃不必煮。我們已很少外出用餐,在家自己煮比較健康。”
她指出,他們以前經商,7年前退休後投身做義工,在克切拉香積廚煮食物派發給難民學校的學生,但後來因為疫情就停止了,因為長者屬於高風險群體,就暫停義工的工作,開始在家種菜。
學種特別菜 廚餘做堆肥
陳麗珍也說,她以前只是種花,之後參與在社區菜園耕種,開始在家種菜,且越種越多,除了平常吃的蔬菜,也挑戰許多很難種及特別的蔬菜,有些菜需要有高原的天氣,如果氣候太炎熱,就需要遮蓋,否則會乾枯。
“我們不用農藥施肥,以廚餘做堆肥,也有使用雞糞,因此是無化學農藥,如果是有機蔬果,就連水和空氣也必須有機,但城市的空氣已受到汙染,因此我們耕種的是無化學農藥蔬菜。植物上會看見有蝸牛,這表示無農藥。”
他們種植了許多生菜,沒有蟲害攻擊,約60天就可以收成,但不會將整顆菜摘上來,只摘葉子部分,因此會繼續再生長。至於番薯葉則天天都可以收成,生長很快。
她表示,其實每天摘一籃子的蔬菜,就足夠一家人的分量,如果所收成的單樣蔬菜不夠,就會混合數樣菜一起煮,他們煮的每一餐必定要有蔬菜,如果收成太多時,就送給鄰居。
“有些蔬果是以種子播種,有些則是莖,如果鄰居及朋友想要幼苗,我們就會給他們,丈夫也自己DIY製成幼苗小盆栽,鼓勵他們在家種菜。”
馬鳳冰:離鄉後一直持續栽種
居住於USJ 13的馬鳳冰(Jessica,56歲),來自怡保的華人新村,自小受到山城生態淳樸的薰陶,自然地將栽種植物融入生活之中,離鄉到吉隆坡受教育和工作後,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也會在陽臺或窗口邊栽種一些植物。
馬鳳冰表示,她在婚後奔波於工作、家務、照顧孩子和年邁母親的同時,也不曾放棄與花草“溝通”,尤其在疫情爆發和行管令期間,在屋外極其有限的空地上嘗試不同種類的瓜果蔬菜,探索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戶內培育菌菇發酵飲品等
她說,除了戶外栽種,她也在戶內培育營養豐富的食用綠苗、菌菇與養生髮酵飲品等,不僅自耕自足,還能惠及親戚朋友,更能療愈心靈。
她指出,近年來雪州政府非常鼓勵人民綠化荒地,首邦市區的社區菜園更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她於2020年加入USJ 13社區菜園的義工團隊,期中學習到不少正統農耕的知識於技巧。
“之後開始落實行管令,為了減少出去買菜,我就開始在家耕種,至今已經2年沒有出去買菜了,後來越種越多,還可以與分享給鄰居。”
孩子吃自種菜 不再過敏
馬鳳冰指出,自己種的菜口感確實不同,孩子以前不吃茄子,但喜歡吃她種的茄子,以往孩子吃外頭購買的茄子會過敏,出現嘴唇癢的情況,但自家種的吃了不會過敏。
“自己種的菜十分新鮮,摘下來就直接炒來吃,我一般上是清炒、焯水或清蒸就很好吃了。”
魚菜共生養殖非洲魚
她指出,除了種菜,還飼養很多非洲魚,包括有紅非洲魚和黑非洲魚,養來自己吃,孩子也說自己養的魚更好吃,在外頭吃飯就不用叫魚了。
她說,飼養非洲魚約一年時間,才會有1公斤重,開始時養了15條,長大後捕來吃,非洲魚會不斷繁殖小魚。
“我們給的都是有機的魚飼料,如吃剩的木瓜、水果、菜等,並且以魚菜共生的概念飼養,魚缸內種植斑蘭葉和薄荷,生長得很肥沃。”
她不斷嘗試種不同蔬果,研究比較難種的蔬菜,如蘆筍、草藥等,有些必須“溫栽”,就必須先讓種子適應了氣候才種植。
蘆筍難種 研究出心得
馬鳳冰說,其實蘆筍在我國很難栽種,她也慢慢研究出心得,因為需要醞釀期,將種子醞釀發芽,但我國全年如夏,沒有冬季的醞釀期,因此她將種子浸溼了放在冰箱20天冷凍以醞釀發芽。
“我的家沒有泥地,所以都種在花盆內,如今也不用花盆,慢慢轉用黑塑料袋栽種,因為花盆很重,我年紀大了,如果要搬動就會辛苦,而丈夫又沒興趣耕種,都是我一人在打理菜園。”
她也會在盆栽內放入椰糠,吸水性很強,而且很輕,無需澆很多水。
“我在自己耕種後,才瞭解市場上售賣的菜很多農藥,但也難怪他們要放農藥,否則害蟲蛀蝕了就沒有了,就必須放很重的農藥。如果我發現菜園內有害蟲,就用手捉掉;如果太多害蟲,就會以蒜頭、辣椒等攪拌成汁,噴在蔬菜上。”
種在鄰居庭院 順便幫看房
馬鳳冰指出,剛好隔壁鄰居長期居住在新加坡,沒有使用房子,在獲得鄰居的同意後,在隔壁家庭院的空地上耕種,鄰居沒有將房子出租,她也幫忙看顧房子,種了有成果後就會與其他鄰居一同分享。
“我與鄰居閒聊間得悉,他們都想嘗試家耕,礙於空地有限或沒時間照顧;有些屢戰屢敗,怪自己沒‘綠手指’而放棄了;更有夫妻其中一方不能容納家中多了幾盆‘異物’。”
免有挫折感 建議交流心得
她通常會建議鄰居先加入社區菜園,經過交流、體驗和學習後才開始家耕,就可避免獨自面對太大的挫折感,隨著資訊的發達,可以隨時瀏覽有關家耕的短片和資料作為參考。
她坦言,栽種過程中也會面對失敗,她會上網搜尋及研究,找出失敗的原因,耕種必須要有耐心,否則很快就會放棄。
她也分享,有些植物喜歡鹼性或酸性泥土,如果喜歡鹼性,就要加入石灰粉(batu kapur),酸性就加入堆肥,如咖啡渣。
“其實咖啡渣也是一種肥料,但要經過堆肥後才放入,植物較能吸收,比起直接將咖啡渣放入泥土的效果更佳;雞蛋殼也是一種催化果實類植物結果的肥料,把雞蛋殼搗碎後放入泥土,植物就會很快結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