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都市动态

|
发布: 4:56pm 24/06/2022

路名

班厝新村屋

新村人文展览

路名

班厝新村屋

新村人文展览

班厝“道聽途說”人文展今開幕 解讀路名 重溫巴生歷史

报道:谢仲洋
摄影:高建业
副文/大都会/班厝故事馆人文展
人文展分成在班厝新村屋的兩間房展出,這是收集了班村內的所有路名,以不同類別如人名、植物名和新村移民來源地等區分。

(巴生24日訊)你知道班村內以10位名人命名的11條,和巴生歷史有什麼關係嗎?歡迎來到,“道聽途說”港口新村人文展覽走一趟。

5人策展執行團隊的每一人都住在巴生或老家在巴生,他們都和班村有淵源。

ADVERTISEMENT

他們沒有財力雄厚的背景、也沒有強大的團體組織做後盾,有的是單憑個人對新村原鄉的熱愛與情意結,於是就憑一股傻勁投入,終於用只是5個人的微薄力量,通過眾籌和獲得雪旅遊局的項目撥款方式,把巴生班達馬蘭新村人文展覽給做起來。

馬大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兼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理事林德順博士,是今年出版的《班達馬蘭新村志》作者,他也是這項人文展的作者兼資料提供人。

團隊其餘4人則負責展覽的執行工作,包括製作人為在地導覽員兼Jalan jalan Klang導覽團隊發起人周鴻輝和也是導遊的其太太陳美雲、在策展方面經驗豐富的策展人陳欣瑩和負責文案撰稿的媒體工作者鄭宇晴。

副文/大都会/班厝故事馆人文展
陳欣瑩(左起)、鄭宇晴、周鴻輝和陳美雲,加上學者林德順提供資料,5人以個人之力成就了“道聽途說”班達馬蘭新村故事館人文展。

即起至8月31免費入場

人文展從6月25日起至8月31日進行,免費入場。週末兩天開放時間從上午10至傍晚6時,上午11時、下午2和4時由JJK導覽團隊提供導覽講解;平日需預約參觀,聯絡人陳美雲(016-619 8070)。

地點位於班達馬蘭新村“班厝”人文故事館,地址為124, Jalan Kemanis, Pandamaran, 42000 Pelabuhan Klang。

展覽開幕儀式定於25日(週六)上午10時,邀請班達馬蘭州議員梁德志主持。他和班村村長柯金勝及班達馬蘭居民協會主席陳志明3人,也是策展顧問。

副文/大都会/班厝故事馆人文展
周鴻輝在看到政府對推動新村旅遊的用心後,把原本要設在南區老街的地方人文故事館,搬到班村的一間新村屋,稱之為”班厝“(Rumah Papan)。

周鴻輝:當導覽時就想成立故事館

在班村土生土長的周鴻輝(40歲),於展覽前接受《大都會》社區報記者訪問時指出,當他從當導遊行業帶團十多年回到巴生,從南區老街開始在地導覽的耕耘時,就有個開設地方人文故事館的想法。

他表示,不過基於當時新村旅遊未盛行,所以也只敢把故事館設定在至少有遊客來到的老街一帶。直到希盟執政的2019年,當時房地部在布城會展中心主辦的“新村領袖培力大會”,讓參與的他看見新村有潛力被帶動的曙光,啟發把故事館搬來班村念頭。

“當我看到聯邦及雪州政府都有在關注新村的發展後,我覺得回到新村是可以做的概念。兩年後的2021年,為了參加新新村(Village Vision)‘社區營造創新同行’第一屆企劃案大賽,我催生了設立班厝故事館的概念。”

他坦言,為了獲取從商業模式如何永續經營故事館的經驗,團隊繼而以班厝專案參加今年度“圓夢工場創業大賽”,出乎意料很快跨過眾籌8800令吉的門檻,最終籌獲2萬1000令吉的創業資金,讓他振奮於故事館概念是可行的營運模式。

他指出,展覽首炮以班村的11條名人路為出發,希望能讓參觀民眾“閱讀”這11條路名,擴大看到整個巴生史的蓬勃發展。

民眾可自由樂捐文化付費

周鴻輝感謝籌辦過程遇到許多貴人,得以把原本非常龐大的經費減少。展覽從內到外都是5人執行團隊在自行處理,歡迎學校來到班厝辦活動或外宿為戶外教學場地,甚至構思把新村屋前院打造成營地。

他放眼,班厝接下來還會舉辦更多關於班村路名的人文展覽及相關活動。由於是依靠非營利模式經營,他鼓勵大家在免費看展覽之餘,也可應能力自由樂捐文化付費。

他希望,展覽結束後,依然能把展覽版等展出材料,繼續帶去不同場合,如學校和社團會館等做巡迴展。

副文/大都会/班厝故事馆人文展
展版以雙語和圖文並茂方式呈現,收吸睛之效。

鄭宇晴:班村路名都以有功人士命名

鄭宇晴(30歲)指出,根據林德順的資料,巴生皇城在二戰前的地位輝煌顯著,而在英殖民政府下的新村政策,是一個新成立的聚落和屯墾地,因此班村路名都以巴生地方上有貢獻人士和傑出僑領來為道路命名。

她認為,通過對路名的解讀,可看到巴生在二戰以前的繁華。在50年代新村成立時期,班達馬蘭屬於巴生範圍的一個新區。

她形容,雖然用班厝故事館企劃案參加創業大賽沒有晉級,但通過和企業導師的接觸分享,讓團隊學習到對故事館有更靠近和可以開始的腳步。

副文/大都会/班厝故事馆人文展
策展執行團隊精心製作的班村人文地圖,細心用磁鐵徽章標記出主要地標。

陳欣瑩:經歷不同年代方確定名字

陳欣瑩(27歲)指出,為展覽取名“道聽途說”,除了以11條名人路為主的主題,也蘊含著許多路名的由來,乃經歷過不同年代的稱呼和約定俗成關係,進而沿用迄今。

她舉例,根據資料考究包括新聞報道,英殖民政府命名的Pandamaran新村,從1951至1963年期間,便出現了超過10種中文譯名,包括巴丹馬蘭、班打馬冷移植區、巴生港口新村、巴生新村等。

她表示,班達馬蘭新村之名,是從1953年沿用至今,1951年叫港口新村、51年之前俗稱後尾芭村。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