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宅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會把孩子的獎盃陳列在櫥櫃內或在神臺上,牆上則掛滿孩子的畢業照。孩子的成就讓父母引以為傲,想擺放在客廳中最顯眼的位置。其實這些獎盃、獎狀及畢業照,就是父母傾盡一生的付出……
上一輩的父母窮其一生,為養育及教育孩子默默付出,在孩子學有所成之後,可能就會離家工作,無法常伴在父母身邊;伴隨著父母的就只剩那些獎盃、照片。
ADVERTISEMENT
藝術工作者潘進國在疫情期間籌備了一場“金玉滿堂”展覽,以照片作為媒介,展出6戶人家的10張照片,照片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流露出父母對孩子的默默奉獻。
潘進國:孩子是父母的“金玉”
潘進國接受《大都會》社區報採訪時表示,他辦“金玉滿堂”展,不是要強調孩子多厲害,拿了多少獎盃,而是向上一輩人致敬,感恩他們不求回報的付出。
他透露,“金玉滿堂”來自老家神臺中的四個字,並認為很貼切展覽主題,孩子就是父母的“金玉”,可能一般會認為金玉是錢財,但父母無形的資產就是孩子的教育。
他指出,該展的概念緣起於老家的照片,當時媽媽在他家養病,但總覺得房間牆壁空空,因此他回到適耕莊老家拍攝了家中的場景,這些是媽媽熟悉的環境,希望能讓媽媽精神上獲得慰藉。
他選了兩張照片,客廳中央的神臺及牆壁上掛滿兄弟姐妹的畢業照,打印出來掛在牆上,媽媽也經常站在照片前看得入神。
他表示,之後媽媽在2020年過世,他們也遵從媽媽的吩咐買了一套校服給她,因為媽媽沒上過學。當回想起這句話,再與照片串聯一起,媽媽一生的付出及努力就在照片中,本身不能達到的願望通過孩子來實現。
“媽媽把獎盃放在很高的地位,曾有人問她為何把獎盃放在神臺上,因為一般人不會放在神臺上,但這是她的選擇。”
他透露,他辦此次展覽,除了對母親的思想,也是自我的一種療愈。他們那一代的資源匱乏,還要確保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這並不簡單,而且他有7個兄弟姐妹。
“自此就有了策展的念頭,從身邊朋友開始詢問,但當時碰巧遇上行管令無法跨州跨縣,朋友也告知他們的老家已經拆了,以為計劃就要泡湯了。”
他指出,之後也不斷聯絡尋找,在開放跨縣後,他回到適耕莊老家附近,各個村子都去看,其中一幅照片是阿姨家,平時沒注意阿姨家竟與他家如此相似,同樣在神臺擺放獎盃。
獎盃代替孩子陪伴父母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故事,雖然故事不同,但意義卻一樣。他們在得知我籌備這項展覽下也覺得受寵若驚,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故事。”
他也說,雖然很諷刺的是,一般上較有成就及有能力的孩子,都往外發展,不在父母身邊,父母守著這些獎盃,就像是獎盃代替孩子陪伴父母,而父母當然也希望孩子在外發展及有成就。
邀照片中6家庭辦分享會
“金玉滿堂”展出10張大型照片作品,讓人有臨場感,猶如身歷其境。其中兩張照片是潘進國老家,攝於2015年,其餘8張是2020至2021年期間拍攝,所收集的有5間屋子及1間修車廠。
潘進國指出,他在送車去保修時,機緣巧合下,發現修車廠內收藏兩個紙箱,裡頭裝滿獎盃,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修車廠老闆孩子的獎盃,孩子不要欲丟棄了。他則把獎盃收起來,打算在新家設一個櫥櫃擺放獎盃。
“我起初要求在修車廠拍攝獎盃,但對方並不願意,因為車廠很殘舊並建議去新家拍攝,但必須等待開放跨州後。另一個方案則是將獎盃拿出來在車廠拍攝,最終對方也同意在車廠拍攝的照片展出。”
他表示,在展覽首日,他也邀請了照片中的6個家庭前來進行一場分享會,這對他們來說是難能可貴,有人肯定他們這一輩人的付出。
他也說,此次展覽也吸引了印度同胞前來觀展,他們也有共鳴,其父親把證書框起來貼滿屋子牆壁,讓他覺得很尷尬,但在看了展覽後覺得改觀。
潘進國攝影個展——金玉滿堂
日期: | 即日起至2月15日(1月31日至2月4日為農曆新年假期) |
時間: |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
地點: | Studio Setiawangsa(30-3, Jalan Setiawangsa 10, Taman Setiawangsa, 54200 KL) |
備註: | 疫情期間,為求能夠遵守人身距離、避免同一時間段太多參訪者聚集,敬請預約 |
預約電話: | 黃向藝(017-291 6538)、潘進國(013-369 9133)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