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記福建面 飄香50年
江家立每日掌廚守住傳統




人生百味盡在坊間,在日本有一部劇叫《深夜食堂》,講述在一間樸實無華的日本餐廳內,幾名食客因對特定菜品鍾情,而變成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心靈之交。
不過,大家一定想不到,在雪州巴生北區舊奧盛百貨公司後面,其實也藏匿著名為“家記”炭炒福建面檔,是該區的“深夜食堂”代表作。
ADVERTISEMENT
巴生人若想吃最原味的福建面,不妨可到家記炒麵檔嘗一嘗,保證一定會愛上那分獨有的滋味。
江家立80多歲仍每日掌廚
“家記”撐廚者名為江家立,今年已80多歲,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老當益狀,每日不計辛勞地炒出一碟碟的福建面,街坊都稱他為“華仔老闆”。
由他手炒出來的福建面,搭配黑醬油、鮮蝦、豬肉乾、魷魚、豬肉片及豬油渣等,大火顛勺,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三尺。
家記炒麵檔從1967年9月19日營業至今,已有逾50年曆史。由於冠病疫情肆虐,營業時段受限,對面檔而言,無疑是一大沖擊。
月光河上湯啦啦必點
被譽為巴生“第一”福建面的家記,是一家50多年的“老字號”,不少人慕名而來;除了福建面,店裡的“月光河”,還有近年才推出的“上湯啦啦”,也是必點菜餚之一。
隨著時代的演變,烹飪都已改用煤氣;惟家記炒麵檔師傅,為保存古早味特色,依舊使用炭炒方式在炒福建面。
《大都會》社區報記者踏入家記採訪時,就先聞到陣陣炒福建面香氣;然後就看到江老師傅站在大鍋前炒麵的身影。確實很難想象,這名80多歲的老人家,到現在還能拼命地炒麵,令人心生佩服。
江家立:茶室烘爐旁取暖受啟發
家記創辦人江家立受訪時說,由於他的人生經歷一路走來不易,從而也養成他隨性、隨和的性格,也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在我4歲時,父親離世,母親改嫁,把我留給爺爺撫養。爺爺年事高,根本無法好好養育我,曾打算把我交回給母親。豈料,母親原本也沒意願照顧我,因她改嫁後再生兒育女;可在不得已之下,母親最後還是收留我。”
“我覺得,我的人生都在四處流浪,還試過流落街頭。依稀記得,在某個夜晚,我在街上感到很冷,穿著一件單薄衣服,凍得瑟瑟發抖。走著走著,看到一間茶室外有個烘爐,就躲在烘爐旁取暖。那一刻,可謂冷暖自知。”
他說,後來,在自己13歲時,就到吉隆坡金蓮記打工,從基本工慢慢學起;起初,他只是幫一名師傅炸油條,後來有師傅教他基本的炒福建面方法。
抗拒早起 傍晚才開業
“1967年,我帶著媽媽給我的700令吉和自己一丁點儲蓄自立門戶,那時檔口就在吳福發路(現在的巴生北區漁村海鮮店前)。經過輾轉變遷,1998年家記才正式搬到現址即達巴路(Jalan Tapah)。”
他指出,年輕時已養成夜睡習慣,以前師傅在凌晨喊他起床,他就拖著疲憊身軀,睡眼惺忪地學烹飪。他對早起床很抗拒,所以自己開檔後,營業時間定在傍晚至凌晨。
炭炒夠火候較入味
江家立坦言,之前一直都堅持用傳統火炭炒法,因為這樣才夠火候,福建面也較入味。
“但其實,用炭炒會有點髒,炭末飛來飛去,炒麵會難受,也會吸入粉末,不舒服。不過,前陣子,我試用煤氣炒麵,熟客一吃就發現不對味;所以到現在,只能繼續用最原始炭炒方式炒麵。”
他補充,因自己年事高,他已將自己的烹飪秘笈,傳授給孩子;孩子也懂事,如今都在面檔內幫忙烹煮及招待顧客。
對於檔口生意,他說,在疫情面前,人類都很渺小;能做多少是多少,日子只能一天天地過。
江志忠:行管期熟客仍來打包
同時,他的兒子江志忠則說,行管令期間雖不能堂食,但還是有熟客會來打包食物,支持家記,讓他感到欣慰。
他說,客人每次都會點炒福建面、星洲米粉;配菜方面,則會點香炸三層肉、宮保炸魚、鹹蛋蝦姑及上湯啦啦等。

“這道上湯啦啦,是弟弟所研發的一道料理,熬製一鍋特調上湯,再選購新鮮啦啦烹煮而成,獲得顧客的歡迎也是意外驚喜。”
江志忠說,他年輕時不懂事,執意要去外面闖一闖;結果不盡人意,最後還是乖乖回到父親身邊學習烹飪。
“我從小就看著父親炒麵的背影,知道父親賺錢養家不容易,所以決定幫忙父親打理這個面檔。”
兄弟幫忙料理檔口
他指出,目前,檔口都是由他們兄弟幫忙料理,分工合作。一些負責備料、有的就煮炒;有者就負責炸料。
“家記炒麵檔是父親的心血,身為孩子的我,有義務守住父親的這份事業,並試著把它發揚光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