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守業 | 運動器材能看能摸 熟客回頭 居家運動潮 守住佳運



ADVERTISEMENT
報道/張淑媚
攝影/高建業
大家是否知道,巴生第一家運動器材店,其實就坐落在巴生老街呢?
這年頭,大家若要運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上健身房,畢竟健身房內有各種各樣運動器材,還有特定健身課程,要做什麼體力訓練都有,十分方便。
因此,也有人猜想,那現在究竟還有多少人會因為要針對身體的局部訓練,而到運動器材店去選購適合自己的器材,在家訓練呢?
基於冠病疫情肆虐,如今人人都儘量減少外出,避免出席人多場合。這個時候,在家運動風氣悄悄興起,為了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民眾會到運動器材店,選購一些體育器材,在家中運動減重。
巴生第一家運動器材店
巴生舊區佳運體育企業有限公司,在80年代扮演著推廣本地運動項目尤其羽毛球的角色,當時他們邀請國際知名羽毛球星包括中國的楊陽及韓健等人,到來我國進行球藝切磋賽。當年的盛況,令人回味無窮,可往事只能回味。
佳運於1984年由現年80歲的陳添吉所創辦,由於年事已高和身體狀況,目前退休在家享福;店鋪交由女兒陳美玲(40歲)負責打理。
陳美玲:父親對羽球興趣濃厚
陳美玲向《大都會》社區報記者說,她本身對運動興趣不大,但為了守護爸爸白手起家的生意,只能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學習,終於上手了,遇到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我的父親對羽毛球有著濃厚興趣,當年也打得一手好球,結交不少好友。因此,這也是他開設運動器材店的原因之一,除了興趣更多的是熱愛。爸爸不僅收穫一份事業,還結識世界各地有名羽球選手。”
陳美玲說,為了推廣本地羽毛球運動,當時爸爸也籌辦羽球賽事,日常除了忙生意,就是策劃這些,生活過得充實、忙碌,樂在其中。
她說,為了守著家業,她慢慢地學習和“習慣”,從在旁幫忙穿羽毛球拍線,到懂得計算磅數及綁線等,包括精通各種運動器材的由來和用法、分析商品優劣,這都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
“對於這個家業,我是很珍惜及心懷感恩的。”
安達拉斯 高陽苑 設分行
陳美玲憶述,父親當初創辦這間運動器材店時不易,從一竅不通到熟能生巧,一點一滴累積經驗,店面才有如今老街店面的規模,而且發展多2間分行,分別在斯里安達拉斯和高陽苑。
“首間店原在拿督韓沙路,但該店因太舊了,‘老毛病’又多,經一番考慮,於2019年9月16日才搬來巴生老街。”
陳美玲說,目前在冠病疫情和行管令的影響下,學校無法辦運動會和課外活動,運動器材店自然也受影響。
“要撐下去很難,但我就是不忍心看著父親一手做起來的事業及店面,因一場疫情而付諸東流,太可惜了,一定得守著。”
兄弟姐妹負責管理分行
她補充,佳運在其父親辛苦耕耘下茁壯成長,於1995年開了第一家分店;2000年又多開一家。目前,其他分行都交由其他兄弟姐妹負責管理。
“以前,巴生運動器材店也僅有一家,所以沒啥競爭,也比較好做。”
解釋品質功能留住顧客
陳美玲表示,但隨著時代變遷,運動器材店慢慢變多了,競爭也強了,生意難做。
“有時,顧客也會拿我們的產品和其他家或電商平臺相比,我們只能拼命解釋品質、功能,儘量留住顧客。”
陳美玲表示,傳統運動器材店的優勢是顧客前來光臨,可以親眼看見和觸摸運動器材,從中感受質感。
“網上虛擬平臺就只能看、不能摸,這也就是為何還會有熟客選擇再度光顧。
買瑜伽墊啞鈴在家運動
“疫情當前,國內大小活動都不準辦,學校也無法辦運動會,籌備運動賽事也是我們的收入來源之一;過去一年疫情,各類運動賽事告吹,業者損失慘重。”
陳美玲表示,雖然運動賽事辦不成,但民眾如今都會在家做運動,這段期間還是有民眾前來購買瑜伽墊、啞鈴等。
陳美玲說,她們家的運動器材店已有30多年曆史,可謂當地“老字號”,所以從父親創業至今,已累積大批熟客。
賽場外幫忙擺攤賣商品
陳美玲也回憶說,當時她年紀輕輕就在父親的店幫忙,每當有運動賽事,她都需要在賽場外的攤位幫忙擺賣商品。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從場內傳來一陣一陣振奮人心的歡呼聲,令人熱血沸騰。可惜,我不能進場觀賞,只能聽別人轉述賽事,例如當年羽壇四大天王之一的楊陽黃金左手多厲害,不能自己親自見證,多遺憾!”
無論如何,她指出,她如今也享受、珍惜這一切,畢竟父親的心血就應好好守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