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守業 | 堅守爐火焊制器手藝 · 聯和匠心鑄鐵80載




ADVERTISEMENT
報道:陳佩絲
攝影:高建業
(巴生24日訊)“一把鐵錘,加上叮叮噹噹聲響,從巴生南區的老街傳來。”
巴生南區老街有一家白鐵“老字號”,無懼行業走向式微、不怕被冠病疫情打垮,繼續地守護著逐漸消失的老手藝–打白鐵。
白鐵是鍍鋅鐵的俗稱,鐵的外層有了鋅的保護,所以不容易生鏽。“打白鐵”則是一門傳統焊制器手藝,用手工切割薄鐵皮,經敲打製成老百姓的日常用具,包括水桶、鍋、瓢、漏斗、濾網及簸箕等,深受當代人歡迎。
不過,這門行業經過50年代至80年代的興盛期後,在90年代迅速遭逐漸發達的工業所衝擊,以致風光已不復再,成為夕陽行業,在巴生的這個行業情況,也是如此。
巴生老街僅剩1白鐵老店
在70年代,巴生老街就擁有多達4間打白鐵的店鋪(后街1間和大街3間)及“過港”(巴生北區)也約有6間;如今,老街也僅剩下一間“聯和號白鐵工程”老店。
礙於冠病疫情關係,“聯和號白鐵工程”老店鋪曾從3月份的行管令開始,暫時關閉長達4個月,惟如今再次恢復開業,縱使生意不太好,但仍延續那分守護傳統手工業的使命,苦苦撐著。
丘慶華:父親1940年創立“聯和”
來到這家白鐵店,店門口上懸掛著一副具年代感的“聯和”招牌,彷彿和老街相互守護著彼此,經歷過無數的歲月痕跡。
75歲高齡業者丘慶華向《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指出,經過這麼多年,現在也不知道是老街守護了老行業,還是老行業守護了老街,“聯和”就這樣度過80個年頭。
他說,父親自13歲從中國廣東大埔來到大馬之後,就選在巴生落地根生,曾到巴剎為別人打工,隨後,於1940年創立“白鐵”店鋪。
“我們11個兄弟姐妹,自小就在店內幫助父親營業,我也喜歡自己摸索和研究,就這樣打鐵也成了我一生的事業。”
他說,除了打白鐵外,父親早年也製作和銷售膠杯,所以父親會叫受英文教育的他,到園丘去見英國管理層,作推銷工作。
“不過,樹膠業於80年代在國內就逐漸走下坡,取而代之的就是油棕園。因此,我就將大部分時間,都在打理店鋪和打白鐵。當時店鋪也比較小間,只有現在店面的一半。現在,除了這間店鋪外,還有一間打白鐵的小工廠,由兩名弟弟負責操作。”

兄“打商標”弟制日用品
“其實,我的強項是‘打商標’,而我家弟弟較擅長製作日常用品。”
他說,除了跑園丘外,自己也喜歡在店內“打商標”,他會先將商標畫在麻將紙上,再把商標黏在鐵片上或直接畫在鐵片上,之後用鐵錘和鑿子一錘一錘地把商標打出來。
“我對打商標較感興趣,所以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讓父親傳給我的手藝更加精湛,也讓自己更有成就感。”
他說,現在做商標比以前容易多了,畢竟任何東西都可以科技化,就連畫畫也可以通過電腦,不必像當年他得一筆一畫,一錘一錘地打出來。
“以前,我為了賺錢而拼了老命;現在為了命而不想再拼了。3年前,我就放下鐵錘,將訂單都交給在工廠的兩名弟弟去跟進。弟弟比我還年輕,所以還可以繼續做。”
Muruku白鋼模具最火
店內樣品不下百種,最火的是製作慕魯古餅(Muruku)的白鋼模具。
採訪過程中,丘慶華指著慕魯古餅模具說,很多人難以想象,他店內賣得最好的竟是慕魯古餅模具。
他說,這模具不只吸引州內餅商來購買,連檳城、柔佛一帶的餅商,都找上門來。
“或許是因為比較耐用、又不容易生鏽,或是比較少人賣的關係,所以許多人都來這裡買這個模具。”
他說,店內的貨品,也非全是自家工廠製作的,一些是來自其他大型工廠的傑作。
不強迫後代繼承事業
丘慶華笑說,雖然傳承兩代人的“聯和號白鐵工程”即將面對無人繼承的命運,不過,樂觀的他並不介意,認為人各有志,不能勉強下一代。
他說,他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業,弟弟的下一代也沒想要接手這個事業,畢竟打鐵較辛苦,若有更好的前途,當然支持他們。
“我和妹妹每天都會守在店鋪內,已成為我多年來的生活模式;兩名弟弟則在工廠內工作。”
他說,店鋪在疫情期間,也曾暫時關閉4個月,愁的並不是生意來源,而是他不能如往般到店鋪守店。
“我和妹妹都是天天報到的,會一直到無法來為止吧!想來,這店也只能做到我不能再做為止。”
他說,現在有許多非政府組織會協助推廣老街,經常帶學生和旅客來店鋪參觀,他就會向訪客述說當年的故事和介紹產品。這也成了他的“新興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