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守业 | 坚守炉火焊制器手艺 · 联和匠心铸铁80载




ADVERTISEMENT
报道:陈佩丝
摄影:高建业
(巴生24日讯)“一把铁锤,加上叮叮当当声响,从巴生南区的老街传来。”
巴生南区老街有一家白铁“老字号”,无惧行业走向式微、不怕被冠病疫情打垮,继续地守护着逐渐消失的老手艺–打白铁。
白铁是镀锌铁的俗称,铁的外层有了锌的保护,所以不容易生锈。“打白铁”则是一门传统焊制器手艺,用手工切割薄铁皮,经敲打制成老百姓的日常用具,包括水桶、锅、瓢、漏斗、滤网及簸箕等,深受当代人欢迎。
不过,这门行业经过50年代至80年代的兴盛期后,在90年代迅速遭逐渐发达的工业所冲击,以致风光已不复再,成为夕阳行业,在巴生的这个行业情况,也是如此。
巴生老街仅剩1白铁老店
在70年代,巴生老街就拥有多达4间打白铁的店铺(后街1间和大街3间)及“过港”(巴生北区)也约有6间;如今,老街也仅剩下一间“联和号白铁工程”老店。
碍于冠病疫情关系,“联和号白铁工程”老店铺曾从3月份的行管令开始,暂时关闭长达4个月,惟如今再次恢复开业,纵使生意不太好,但仍延续那分守护传统手工业的使命,苦苦撑着。
丘庆华:父亲1940年创立“联和”
来到这家白铁店,店门口上悬挂着一副具年代感的“联和”招牌,仿佛和老街相互守护着彼此,经历过无数的岁月痕迹。
75岁高龄业者丘庆华向《大都会》社区报记者指出,经过这么多年,现在也不知道是老街守护了老行业,还是老行业守护了老街,“联和”就这样度过80个年头。
他说,父亲自13岁从中国广东大埔来到大马之后,就选在巴生落地根生,曾到巴刹为别人打工,随后,于1940年创立“白铁”店铺。
“我们11个兄弟姐妹,自小就在店内帮助父亲营业,我也喜欢自己摸索和研究,就这样打铁也成了我一生的事业。”
他说,除了打白铁外,父亲早年也制作和销售胶杯,所以父亲会叫受英文教育的他,到园丘去见英国管理层,作推销工作。
“不过,树胶业于80年代在国内就逐渐走下坡,取而代之的就是油棕园。因此,我就将大部分时间,都在打理店铺和打白铁。当时店铺也比较小间,只有现在店面的一半。现在,除了这间店铺外,还有一间打白铁的小工厂,由两名弟弟负责操作。”

兄“打商标”弟制日用品
“其实,我的强项是‘打商标’,而我家弟弟较擅长制作日常用品。”
他说,除了跑园丘外,自己也喜欢在店内“打商标”,他会先将商标画在麻将纸上,再把商标黏在铁片上或直接画在铁片上,之后用铁锤和凿子一锤一锤地把商标打出来。
“我对打商标较感兴趣,所以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让父亲传给我的手艺更加精湛,也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他说,现在做商标比以前容易多了,毕竟任何东西都可以科技化,就连画画也可以通过电脑,不必像当年他得一笔一画,一锤一锤地打出来。
“以前,我为了赚钱而拼了老命;现在为了命而不想再拼了。3年前,我就放下铁锤,将订单都交给在工厂的两名弟弟去跟进。弟弟比我还年轻,所以还可以继续做。”
Muruku白钢模具最火
店内样品不下百种,最火的是制作慕鲁古饼(Muruku)的白钢模具。
采访过程中,丘庆华指着慕鲁古饼模具说,很多人难以想象,他店内卖得最好的竟是慕鲁古饼模具。
他说,这模具不只吸引州内饼商来购买,连槟城、柔佛一带的饼商,都找上门来。
“或许是因为比较耐用、又不容易生锈,或是比较少人卖的关系,所以许多人都来这里买这个模具。”
他说,店内的货品,也非全是自家工厂制作的,一些是来自其他大型工厂的杰作。
不强迫后代继承事业
丘庆华笑说,虽然传承两代人的“联和号白铁工程”即将面对无人继承的命运,不过,乐观的他并不介意,认为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下一代。
他说,他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弟弟的下一代也没想要接手这个事业,毕竟打铁较辛苦,若有更好的前途,当然支持他们。
“我和妹妹每天都会守在店铺内,已成为我多年来的生活模式;两名弟弟则在工厂内工作。”
他说,店铺在疫情期间,也曾暂时关闭4个月,愁的并不是生意来源,而是他不能如往般到店铺守店。
“我和妹妹都是天天报到的,会一直到无法来为止吧!想来,这店也只能做到我不能再做为止。”
他说,现在有许多非政府组织会协助推广老街,经常带学生和旅客来店铺参观,他就会向访客述说当年的故事和介绍产品。这也成了他的“新兴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