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布也提供訂製設計窗簾 布莊才能活下去




以前,在成衣還未開始普遍時,大家都會購買布料,之後再交由裁縫師為自己量身訂製成一套衣服。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還有成衣業的普及化,昔日風光的布料店前景,現在也變得日漸黯淡。
現今社會的人,應該很少特地到布莊選購布料做衣服了吧?若要買衣服,一般上都是到商場服裝店選購。
ADVERTISEMENT
本期的《疫起守業》,記者將帶領讀者窺探一間位於巴生太平街的“福昇布莊店”,來聽聽該店業者娓娓道來,因這場冠病疫情讓他們不得不立刻轉型求存的故事。
陳進發:可登門幫助安裝窗簾

福昇布莊店業者陳進發(67歲)表示,該店如今除了售賣布料之外,還提供幫人訂製窗簾布服務;倘若顧客有需求,他們還可以登門幫助他們安裝窗簾。
據知,經過歲月的洗禮,該布莊店如今還承接室內設計規劃、布料銷售、窗簾、拉簾定製及賣壁紙等。
他說,其實,許多人在生活小百科上是一張“白紙”,該店所提供的服務,也足以解決顧客不懂得如何安裝窗簾路軌的煩惱,而且也有提供上門訂製窗簾服務,還可以適時給予毫無頭緒的顧客一些建設性意見。
“布料賣不出去的時候,我們唯有透過其他方式將布料推銷出去,試著多方面開拓業務;現在採取的是薄利多銷制,要不然看著一大堆布料囤在店內,不知該如何是好。”
他說,由於店內有著各種不同的布料,玲琅滿目,顧客有時看了也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因此,他在聆聽顧客的要求和用途後,都會給予看法和建議。
為省租金只租樓下店面

陳進發說,早前,巴生太平街林立著許多布莊店,現在僅剩下7間,冠病疫情期間已有4間店關門大吉。
“我原本租下一整棟樓營業,如今為了省下租金,只租樓下店面而已。市道不景氣,我已繳付不了每月昂貴租金,只好忍痛棄租樓上店面,縮小空間。”
他指出,他每月租金近3000多令吉,不包括水電費。其實,當初會一起租下樓上範圍,主要是要囤貨,充當“倉庫”。目前,貨也沒進太多,乾脆就不租了,還能節約店內每月開銷。
他還說,傳統布莊店是很難轉型的,只能從中求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疫境中要懂得變通,各行業這才能讓自己的事業得以生存下去。
顧客以巫裔居多

詢及店內顧客群究竟以何等群體為多時,陳進發說,現在店內的顧客以巫裔居多,因為他們很喜歡動手裁縫衣服,不時來店內選購各式印有可愛圖騰的布料,自己做衣服、窗簾布等。
他感嘆,縱觀以往的年代,每當巫裔要慶祝開齋節時,他們就會一窩蜂來到布莊店,選購各種布料,訂製家庭裝,一家大小穿著同款衣服過佳節。
“雖然近年還是有些巫裔會來買布料做衣服,但與過去輝煌年代相比,現在行情的差距簡直是天淵之別,畢竟成衣業盛行多年,顧客買回去即可穿上,無需等待制作時間,十分方便。”
他說,因為這波疫情嚴重打擊傳統布莊生意,現在業者的生意都很差。所以,他們目前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心態,要求不多,但求有人上門光顧就好,生意額只能聚沙成塔。
創業不易 守業更難

問及陳進發為何會有興趣經營布莊生意時,他說,他於1970年時就開始接觸布料,當時和一名合夥人一起開創布料生意,一步一腳印才做到如今規模。
“創業不易,守業更難!面對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各行業者要堅守自己的老本行也是很難的。遇到不順遂,只能苦撐了。若鬥不過大趨勢,結業也是免不了的最後道路。”
他表示,由於市場不斷地改變,大家已不再買布做衣服,因此即使是新年,布莊也不會辦應節促銷,更不會特別注重銷售華人需求的布料,因為需求量根本不大。
他回憶地說,太平街曾是巴生最熱鬧的街道,大部分商店皆由華人經營,有布店、鞋店等,應有盡有;太平街是巴生最古早的街道,這裡曾是華人的聚集點,也是巴生市民辦年貨的好地方。
“可是,一別數十載,一切的風景都變色了。”
“高峰期”不復存在
他指出,那時每到開齋節時,都會有滿滿的人潮,爭相選購布料為自己和家人添衣;這番熱鬧景象,讓人看得是振奮人心。那時代的“高峰期”,生意可以做到晚上午夜;惟太平街現在的狀態已不如從前,這些往事只能留著給自己細細回味。
他說,只要他還有能力,就會繼續經營布莊生意,畢竟這間店是他的畢生心血,不能說放棄就放棄。
報道:張淑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