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布也提供订制设计窗帘 布庄才能活下去




以前,在成衣还未开始普遍时,大家都会购买布料,之后再交由裁缝师为自己量身订制成一套衣服。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有成衣业的普及化,昔日风光的布料店前景,现在也变得日渐黯淡。
现今社会的人,应该很少特地到布庄选购布料做衣服了吧?若要买衣服,一般上都是到商场服装店选购。
ADVERTISEMENT
本期的《疫起守业》,记者将带领读者窥探一间位于巴生太平街的“福昇布庄店”,来听听该店业者娓娓道来,因这场冠病疫情让他们不得不立刻转型求存的故事。
陈进发:可登门帮助安装窗帘

福昇布庄店业者陈进发(67岁)表示,该店如今除了售卖布料之外,还提供帮人订制窗帘布服务;倘若顾客有需求,他们还可以登门帮助他们安装窗帘。
据知,经过岁月的洗礼,该布庄店如今还承接室内设计规划、布料销售、窗帘、拉帘定制及卖壁纸等。
他说,其实,许多人在生活小百科上是一张“白纸”,该店所提供的服务,也足以解决顾客不懂得如何安装窗帘路轨的烦恼,而且也有提供上门订制窗帘服务,还可以适时给予毫无头绪的顾客一些建设性意见。
“布料卖不出去的时候,我们唯有透过其他方式将布料推销出去,试着多方面开拓业务;现在采取的是薄利多销制,要不然看着一大堆布料囤在店内,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说,由于店内有着各种不同的布料,玲琅满目,顾客有时看了也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因此,他在聆听顾客的要求和用途后,都会给予看法和建议。
为省租金只租楼下店面

陈进发说,早前,巴生太平街林立着许多布庄店,现在仅剩下7间,冠病疫情期间已有4间店关门大吉。
“我原本租下一整栋楼营业,如今为了省下租金,只租楼下店面而已。市道不景气,我已缴付不了每月昂贵租金,只好忍痛弃租楼上店面,缩小空间。”
他指出,他每月租金近3000多令吉,不包括水电费。其实,当初会一起租下楼上范围,主要是要囤货,充当“仓库”。目前,货也没进太多,干脆就不租了,还能节约店内每月开销。
他还说,传统布庄店是很难转型的,只能从中求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疫境中要懂得变通,各行业这才能让自己的事业得以生存下去。
顾客以巫裔居多

询及店内顾客群究竟以何等群体为多时,陈进发说,现在店内的顾客以巫裔居多,因为他们很喜欢动手裁缝衣服,不时来店内选购各式印有可爱图腾的布料,自己做衣服、窗帘布等。
他感叹,纵观以往的年代,每当巫裔要庆祝开斋节时,他们就会一窝蜂来到布庄店,选购各种布料,订制家庭装,一家大小穿着同款衣服过佳节。
“虽然近年还是有些巫裔会来买布料做衣服,但与过去辉煌年代相比,现在行情的差距简直是天渊之别,毕竟成衣业盛行多年,顾客买回去即可穿上,无需等待制作时间,十分方便。”
他说,因为这波疫情严重打击传统布庄生意,现在业者的生意都很差。所以,他们目前抱着能做多少是多少心态,要求不多,但求有人上门光顾就好,生意额只能聚沙成塔。
创业不易 守业更难

问及陈进发为何会有兴趣经营布庄生意时,他说,他于1970年时就开始接触布料,当时和一名合伙人一起开创布料生意,一步一脚印才做到如今规模。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各行业者要坚守自己的老本行也是很难的。遇到不顺遂,只能苦撑了。若斗不过大趋势,结业也是免不了的最后道路。”
他表示,由于市场不断地改变,大家已不再买布做衣服,因此即使是新年,布庄也不会办应节促销,更不会特别注重销售华人需求的布料,因为需求量根本不大。
他回忆地说,太平街曾是巴生最热闹的街道,大部分商店皆由华人经营,有布店、鞋店等,应有尽有;太平街是巴生最古早的街道,这里曾是华人的聚集点,也是巴生市民办年货的好地方。
“可是,一别数十载,一切的风景都变色了。”
“高峰期”不复存在
他指出,那时每到开斋节时,都会有满满的人潮,争相选购布料为自己和家人添衣;这番热闹景象,让人看得是振奋人心。那时代的“高峰期”,生意可以做到晚上午夜;惟太平街现在的状态已不如从前,这些往事只能留着给自己细细回味。
他说,只要他还有能力,就会继续经营布庄生意,毕竟这间店是他的毕生心血,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报道:张淑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