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守业 | 你网售 我卖运动器材 文具书店若海求生




报道/陈炟谕
今年的你,可有买过文具,甚至买书本杂志来阅读呢?
ADVERTISEMENT
在这大型书局林立和网络科技发达的年代,加上今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冠病疫情,让原本就经营艰困的社区小众文具书店,犹如“雪上加霜”,生意大受打击!
不过,面对疫情冲击,文具与书店业者究竟能否在逆境中继续生存,抑或化整为零,选择“转型”来开拓更多元业务,以弥补文具和书籍销售欠佳困境;还是直接面对和接受现实,慢慢地熬过疫情消退,坐等明年春天的到来?
这一期的《疫起守业》系列,本报记者走访巴生两家文具书店,以进一步了解业者困境,如何在疫情当下,挣扎求存。
海顺书局由第三代接手
位于巴生市区的海顺书局,是一家逾50年的“老字号”书店,目前由第三代接手。
负责人颜子凯受访时向《大都会》社区报记者指出,书店的业务主要来自学校、补习班及门市,包括在学校设贩卖部、为补习班提供作业簿及在门市售卖文具及课本等,尤其小学各年级的课本及作业部,该书局都一应俱全。

颜子凯:书店自行吸纳亏损
颜子凯坦言,学校业务是该书店重要业务之一,但学校因冠病疫情和行管令关系,学生今年几乎都无需到校上课;惟贩卖部还需缴租金,书店只能自行吸纳亏损。
他说,在行管令期间,补习班也同样不能开班;书店在这方面的业务也几乎挂“零”,影响非常大。
“如今,我们只能依赖门市生意,但门市也是在开学期间才有好转。一些家长会过来买参考书给小孩学习,只不过这只是占少数而已。”
讲究“人情味”不裁员
海顺书店讲究“人情味”,尽管书局的业务今年大幅度受影响,但书局在这艰困时刻,并没有解雇任何职员,尤其职员都已“奉献”书局多年,反而应该在这时刻给职员一分踏实和安心,至少有安定工作,方能熬过疫情难关。
颜子凯说,书局所聘请的员工都是本地人,而且已在书局任职多年,恪尽职守,工作能力及态度都比如今的年轻人好;书局虽面对业绩冲击,但依然会与员工共渡时艰。
疫情加速线上转型
疫情掀起网络“商机”,作为传统书局的海顺书局,也重新开始“正视”网络销售管道。
颜子凯指出,面对疫情冲击,书局依然兢兢业业地经营下去;在行管令期间,亦开始专注在经营脸书,盼能带动销售额。
他说,书局的脸书很早之前就已架设,只不过没特别重视;但或许疫情出现转机,书局也利用社交平台来做网购生意。
不过,他坦言,经营脸书并不容易,毕竟顾客无法见到实体书本和文具,会有很多问题。所以,书局仍需安排人手进行客服回复,逐一回答顾客疑问。
网络开拓新市场
也因如此,他说,网络也让书局有了来自全马各地的顾客,开拓新市场。然而,因需要承担邮费等,实际盈利并不高;不过能从中建立良好关系与多元化销售管道,对书局的未来也是好事。
“疫情确实对书局造成极大冲击,我们如今也只能等待疫情早日结束,大家回到正常生活,学生开始上课,书局至少能恢复过去的生意境况。”
郭亚财:文具书店荣景不复在
与此同时,另一家在永安镇经营40多年的文华文具书报社业者郭亚财则表示,政府于今年3月中旬实施最严的行管令之时,文具店好在有售卖报纸,还能继续半开门营业;但整体生意还是大受影响。
他无奈地说,传统文具书店过去的荣景已不复在,在还未有冠病疫情前,传统文具店生意本来就今非昔比;如今疫情来袭,却加速冲击传统文具店,尤其行管令,学校没上课,运动场所不能运动,导致生意直接减半!
他坦言,即使行管令期间能卖报纸,但报纸整体销量也受影响,对于文具店也帮助不多。
“疫情压到我们苦不堪言,但我们又能怎样,暂时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现代人趋向网络获取讯息
翻着覆盖灰尘的金庸书籍,郭亚财不胜唏嘘地向记者说,文具店早期售卖许多连载书籍、小说或杂志,因手机运用时代,加上现代人趋向在网络获取讯息,造成这类书籍几乎已无人问津,传统文具书店逐渐走向没落,经营艰困。
他直言,为了生存,该文具店几乎全年无休,即使新年期间依然开门营业冲业绩。
他说,由于运动的盛行,该文具店也不再局限售卖文具或书籍,开始转售运动器材,甚至还提供羽毛球拍绑网线服务。
“没疫情时,一天最高可以绑15支球拍网;但如今虽允许恢复运动,因疫情影响,运动的人也不比过去多,现在每日差不多只能绑几支球拍网而已,甚至很多时候是挂‘零’的。”

郭亚财:不懂如何运用科技
郭亚财哀叹地说,文具书店行情已无法恢复当年勇,也不知还能继续苦撑几年,况且他自己也不懂如何运用科技,确实面对竞争困难。
不过,幸好郭亚财的孝顺儿在自己没上班时,会才店里帮忙,甚至协助顾客提供电脑影印服务等,至少让传统文具书店能跟随时代脚步前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