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精彩系列

|

疫起守业

发布: 6:53pm 04/12/2020

苟延殘喘中醞釀轉機·中藥店開源兼賣雜貨

作者: 谢仲洋;摄影:高建业
仁和药行的一名员工为顾客抓药。
仁和藥行的一名員工為顧客抓藥。
永安药行的百子柜堪称镇店之宝,一些药材甚至可收上几十年时间;至于会受潮的药材,则需存放在冰箱。
永安藥行的百子櫃堪稱鎮店之寶,一些藥材甚至可收上幾十年時間;至於會受潮的藥材,則需存放在冰箱。

“我目前的經營方式是有生意就做,時間到就休息。顧客若有需要,就會來巴生老街找我買藥材。”

冠病疫情猶如狂風掃落葉,幾乎成為壓扁苟延殘喘傳統老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但不放棄家傳老行業的繼承人始終大有人在。

ADVERTISEMENT

對希望憑中藥可加強身體免疫力,減低染冠病風險的消費人而言,中藥店仿若是另一道防疫希望。

到底,在這波疫情衝擊底下的中藥店生意是好或壞?在巴生南區老街經營永安藥行酒莊的第二代接班人蕭加順(67歲)受訪時形容,當前城市發展轉向老城外的新區,年輕人都鮮少踏入市區老街舊區。

“要是沒有冠病疫情,週末會有許多外地人來到這裡,看看壁畫照相、吃肉骨茶和買些藥材,生意還算可以。但今年遇上這場疫情,生意就更差了。”

萧加顺:目前的经营方式是有生意就做,时间到就休息。
蕭加順:目前的經營方式是有生意就做,時間到就休息。

蕭加順:是否網售交孩子決定

開店66年的蕭加順坦言,隨著城市舊區人口外移到新發展區,過去應付城市人口每日採買需求的市區蓬勃商業活動日漸凋零。

他說,在他童年時,巴生老街有過10家藥材店的輝煌盛景,目前只剩下他和另一間;而雜貨店同樣剩下兩間。

巴生永安药行酒庄在南区落户66年,见证老街的兴衰起落。
巴生永安藥行酒莊在南區落戶66年,見證老街的興衰起落。

已把生意主力交由孩子打理的他形容,目前是處於守業的階段,無意大肆擴張。至於是否要踏上科技便利的網賣列車,把藥材等放上網賣;他則說交由年輕的孩子去探討和進行。

他指出,市區華人人口大量外移,華人都往新的花園住宅區集中。時代的趨勢,造就各社區雜貨店、中藥店和藥劑行等興起,反觀過去有過一段輝煌的市區老店,只能苦苦支撐。

传统中药行售卖的清热凉茶解毒包,堪称是民众预防冠病的防疫圣品。
傳統中藥行售賣的清熱涼茶解毒包,堪稱是民眾預防冠病的防疫聖品。

巫印裔也愛買中藥調理

蕭加順透露,其實巫裔和印裔,尤其是老一輩也會向他購買藥材。特別是對中藥調理有信心的友族,會向他買一些有保健和加強抵抗力功效的一般藥材;或是家裡有產婦剛生產在坐月子,也會尋求意見配些調養產後身子的中藥。

“在2000年時代,一遇上開齋節和屠妖節,這裡的人潮便會很多。到了2010年,人潮開始減少,現今人潮更少,可以說只有輝煌時期的10%罷了。”

他形容,以前住在老街樓上的人家,每個單位可住有五六戶家庭,市區人口的龐大和稠密,造就蓬勃商機,例如在2000年時,老街的服裝店幾乎可營業24小時不打烊,但如今已好景不常。

为了能在时代洪流中继续生存,萧加顺把中药店业务多元化,兼做卖药酒和杂货生意。
為了能在時代洪流中繼續生存,蕭加順把中藥店業務多元化,兼做賣藥酒和雜貨生意。

迷你市場搶灘雜貨生意受打擊

為了能繼續生存,從創店人父親接手的蕭加順,把藥材店業務多元化,也兼賣藥酒和雜貨等,其弟弟蕭加萬則成為巴生區的奶粉藥材等代理商;但老店遇上這10年來在社區大事擴張的連鎖迷你市場和新興商店等,雜貨生意也受到打擊。

幸而,在巴生歷史戶外學堂(Jalan-jalan Klang)的在地導覽下,把學生和對巴生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帶入老街,讓新一代感受到藥材店的前世今生,包括認識店裡售賣巴生馳名肉骨茶藥材湯包的知識等,也讓老店有些生意做。

永安药行刻在柱子上的老字号,尚可见到爪夷文招牌,足有一番年代岁月痕迹。
永安藥行刻在柱子上的老字號,尚可見到爪夷文招牌,足有一番年代歲月痕跡。

不過,由於疫情打擊,造成所有旅行團和導覽團全都停擺,永安藥行酒莊又恢復到往昔等客上門的平靜。

蕭加順和老伴張芳妹(59歲),在第三代接班人女兒蕭燕妮(34歲)和兒子蕭榮輝33歲接手打理老店業務的情況下,如今放慢工作與生活步調,在店裡一隻肥貓的相伴下,慢慢渡過人生的黃金歲月。

萧家四口接掌永安药行酒庄的衣钵,目前交由第三代打理。右一起张芳妹、萧加顺、萧荣辉和萧燕妮。
蕭家四口接掌永安藥行酒莊的衣缽,目前交由第三代打理。右一起張芳妹、蕭加順、蕭榮輝和蕭燕妮。

蕭燕妮:行管期生意淡靜

蕭燕妮透露,在三四月的疫情行管令剛落實時,會有不少顧客捧著在網上流傳,多數源自中國的預防和抵抗冠病偏方藥單前來抓藥。

“我們解釋是確診者才需喝,但顧客回應,可以煲多點水來稀釋作為預防。我們認為,本地人和中國人的體質會有不同,但既然顧客有要求,我們就照辦抓藥。”

专治风湿痛的中药鸡血藤,也可收上许多年。
專治風溼痛的中藥雞血藤,也可收上許多年。

她說,現階段人們上藥材店,主要是多買些傳統的清熱解毒涼茶包來消暑祛熱,例如夏枯草、北紫草涼茶、夏桑菊涼茶和雞骨草涼茶等。

她形容,從3月18日起至6月中的行管令期間,生意都很淡靜,直到政府宣佈進入復原期行管令後,老街才漸恢復生氣,但在巴生和雪隆區進入有條件行管令後,一切又打回原形。

她透露,在父親打理中藥店時期,店裡有過一名來自吉隆坡的駐診中醫師,提供看診服務。

黄良财:疫情期间市道淡静,中医师为减低染疫风险暂不驻诊,生意冷清。
黃良財:疫情期間市道淡靜,中醫師為減低染疫風險暫不駐診,生意冷清。

黃良財:只能等客上門

另一家有95年曆史的巴生老街老字號仁和藥行的85歲高齡員工黃良財受訪時形容,疫情期間的市道就是如此淡靜,只能被動等客上門。

他表示,該店原本每天有一名中醫師駐診,但疫情期間醫師不出來看病,早前一陣子疫情緩和時,醫師就會駐診看病,當時上藥材店的人會比較多。

黄良财(右)留守仁和老店超过一甲子岁月,虽高龄,但身子仍硬朗的他依然为顾客提供谘询服务。左为顾客陈丽霞。
黃良財(右)留守仁和老店超過一甲子歲月,雖高齡,但身子仍硬朗的他依然為顧客提供諮詢服務。左為顧客陳麗霞。

他說,在有條件行管令禁止跨縣和跨州的管制下,顧客大為減少,但為了生計和提供服務,中藥店依然照樣開店。

他透露,店裡有數百種藥材,都是從中國進口,有的比較少用和罕見,甚至好幾年才會派上用場。

陈丽霞(家庭主妇,来自巴生加埔镇)
陳麗霞(家庭主婦,來自巴生加埔鎮)

顧客陳麗霞(家庭主婦,來自巴生加埔鎮):老字號藥鋪貨源齊全

“我一向是在巴生仁和藥行看駐診醫師。這次先過來拿藥,因為擔心有條件行管令的跨縣限制會造成不便。

我吃了這裡整十年的藥,這次拿一輪可以耐兩個星期,吃完了再來抓藥。這間老字號藥鋪,在藥材的貨源方面會比較齊全。”

辉煌时期拥有10家药材店的巴生老街,如今只剩下仁和及永安两家中药行。
輝煌時期擁有10家藥材店的巴生老街,如今只剩下仁和及永安兩家中藥行。
防疫标准作业程序成了疫情新常态的产物,走过几十年的老店,也在守业途中遇上这副光景。
防疫標準作業程序成了疫情新常態的產物,走過幾十年的老店,也在守業途中遇上這副光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