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中酝酿转机·中药店开源兼卖杂货



“我目前的经营方式是有生意就做,时间到就休息。顾客若有需要,就会来巴生老街找我买药材。”
冠病疫情犹如狂风扫落叶,几乎成为压扁苟延残喘传统老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不放弃家传老行业的继承人始终大有人在。
ADVERTISEMENT
对希望凭中药可加强身体免疫力,减低染冠病风险的消费人而言,中药店仿若是另一道防疫希望。
到底,在这波疫情冲击底下的中药店生意是好或坏?在巴生南区老街经营永安药行酒庄的第二代接班人萧加顺(67岁)受访时形容,当前城市发展转向老城外的新区,年轻人都鲜少踏入市区老街旧区。
“要是没有冠病疫情,周末会有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看看壁画照相、吃肉骨茶和买些药材,生意还算可以。但今年遇上这场疫情,生意就更差了。”
萧加顺:是否网售交孩子决定
开店66年的萧加顺坦言,随着城市旧区人口外移到新发展区,过去应付城市人口每日采买需求的市区蓬勃商业活动日渐凋零。
他说,在他童年时,巴生老街有过10家药材店的辉煌盛景,目前只剩下他和另一间;而杂货店同样剩下两间。
已把生意主力交由孩子打理的他形容,目前是处于守业的阶段,无意大肆扩张。至于是否要踏上科技便利的网卖列车,把药材等放上网卖;他则说交由年轻的孩子去探讨和进行。
他指出,市区华人人口大量外移,华人都往新的花园住宅区集中。时代的趋势,造就各社区杂货店、中药店和药剂行等兴起,反观过去有过一段辉煌的市区老店,只能苦苦支撑。
巫印裔也爱买中药调理
萧加顺透露,其实巫裔和印裔,尤其是老一辈也会向他购买药材。特别是对中药调理有信心的友族,会向他买一些有保健和加强抵抗力功效的一般药材;或是家里有产妇刚生产在坐月子,也会寻求意见配些调养产后身子的中药。
“在2000年时代,一遇上开斋节和屠妖节,这里的人潮便会很多。到了2010年,人潮开始减少,现今人潮更少,可以说只有辉煌时期的10%罢了。”
他形容,以前住在老街楼上的人家,每个单位可住有五六户家庭,市区人口的庞大和稠密,造就蓬勃商机,例如在2000年时,老街的服装店几乎可营业24小时不打烊,但如今已好景不常。
迷你市场抢滩杂货生意受打击
为了能继续生存,从创店人父亲接手的萧加顺,把药材店业务多元化,也兼卖药酒和杂货等,其弟弟萧加万则成为巴生区的奶粉药材等代理商;但老店遇上这10年来在社区大事扩张的连锁迷你市场和新兴商店等,杂货生意也受到打击。
幸而,在巴生历史户外学堂(Jalan-jalan Klang)的在地导览下,把学生和对巴生历史有兴趣的民众带入老街,让新一代感受到药材店的前世今生,包括认识店里售卖巴生驰名肉骨茶药材汤包的知识等,也让老店有些生意做。
不过,由于疫情打击,造成所有旅行团和导览团全都停摆,永安药行酒庄又恢复到往昔等客上门的平静。
萧加顺和老伴张芳妹(59岁),在第三代接班人女儿萧燕妮(34岁)和儿子萧荣辉33岁接手打理老店业务的情况下,如今放慢工作与生活步调,在店里一只肥猫的相伴下,慢慢渡过人生的黄金岁月。
萧燕妮:行管期生意淡静
萧燕妮透露,在三四月的疫情行管令刚落实时,会有不少顾客捧着在网上流传,多数源自中国的预防和抵抗冠病偏方药单前来抓药。
“我们解释是确诊者才需喝,但顾客回应,可以煲多点水来稀释作为预防。我们认为,本地人和中国人的体质会有不同,但既然顾客有要求,我们就照办抓药。”
她说,现阶段人们上药材店,主要是多买些传统的清热解毒凉茶包来消暑祛热,例如夏枯草、北紫草凉茶、夏桑菊凉茶和鸡骨草凉茶等。
她形容,从3月18日起至6月中的行管令期间,生意都很淡静,直到政府宣布进入复原期行管令后,老街才渐恢复生气,但在巴生和雪隆区进入有条件行管令后,一切又打回原形。
她透露,在父亲打理中药店时期,店里有过一名来自吉隆坡的驻诊中医师,提供看诊服务。
黄良财:只能等客上门
另一家有95年历史的巴生老街老字号仁和药行的85岁高龄员工黄良财受访时形容,疫情期间的市道就是如此淡静,只能被动等客上门。
他表示,该店原本每天有一名中医师驻诊,但疫情期间医师不出来看病,早前一阵子疫情缓和时,医师就会驻诊看病,当时上药材店的人会比较多。
他说,在有条件行管令禁止跨县和跨州的管制下,顾客大为减少,但为了生计和提供服务,中药店依然照样开店。
他透露,店里有数百种药材,都是从中国进口,有的比较少用和罕见,甚至好几年才会派上用场。
顾客陈丽霞(家庭主妇,来自巴生加埔镇):老字号药铺货源齐全
“我一向是在巴生仁和药行看驻诊医师。这次先过来拿药,因为担心有条件行管令的跨县限制会造成不便。
我吃了这里整十年的药,这次拿一轮可以耐两个星期,吃完了再来抓药。这间老字号药铺,在药材的货源方面会比较齐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