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都市动态

发布: 7:53pm 15/11/2020

客家人十月初一 · 做餈粑慶秋收

作者: 谢仲洋
在黄长娣(右四)号召下,客家娘子军齐聚一堂做糍粑。左起为杨芷晴、杨凤玲、黄朝蒂和黄翠婵;右起陈秋燕、洪玉金和萧桂华。
在黃長娣(右四)號召下,客家娘子軍齊聚一堂做餈粑。左起為楊芷晴、楊鳳玲、黃朝蒂和黃翠嬋;右起陳秋燕、洪玉金和蕭桂華。

謝仲洋/報道

(巴生15日訊)“十月朝,餈粑碌碌燒”,在中國客家地區有立秋吃餈粑慶農作豐收,又可強身補“中氣”的民俗。

ADVERTISEMENT

傳承到本地的客家族群,尤其是惠州客也秉承這項傳統習俗,在農曆十月初一的這天,在家用糯米粉摻木薯粉或玉米粉揉合攪勻蒸熟,沾上花生碎或以花生碎為餡,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客家餈粑。

雖然第三波冠病疫情來襲,但仍無阻巴生客家公會婦女組趁著今日十月初一,發揚這項傳統民俗。

客家娘子军施展手艺制作糍粑。
客家娘子軍施展手藝製作餈粑。

在婦女組主任黃長娣的號召下,一行8名娘子軍今午在其住家一展手藝,製作了各以花生碎為餡和蘸料的兩款餈粑、客家粗葉粄和以沙葛為餡的“角仔”,一齊慶祝客家惠州老祖宗在秋收季節的農忙歡愉,也冀望後輩能傳承這項祖先習俗,珍惜萬物一切來之不易。

巴生客家公会妇女组8人娘子军在农历十月初一下午制作了两款客家糍粑、粗叶粄(上中起)和角仔,发扬老祖宗的秋收珍惜万物精神。
巴生客家公會婦女組8人娘子軍在農曆十月初一下午製作了兩款客家餈粑、粗葉粄(上中起)和角仔,發揚老祖宗的秋收珍惜萬物精神。

黃長娣:童年時跟祖母和母親 製作客家餈粑

黃長娣接受《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本身是客家惠州惠陽客,從童年時跟著祖母和母親在每逢農曆十月初一,都有參與制作客家餈粑的記憶至今。

她笑稱,儘管自己嫁給了福建人,但間中斷斷續續都有做餈粑,希望能發揚惠州客的這項傳統習俗,傳遞予後人老祖宗在農忙秋收的可貴。

她表示,原本打算在會館做餈粑,但礙於冠病疫情,因此把場地放在家裡,並在召集後獲得7名姐姐妹妹的響應,一行人很快便在下午時分,把3種客家糕點給做好。

客家糍粑虽是一道平常糕点,但在了解是老祖宗庆祝秋收的民俗意义后,吃进肚里的糍粑,也多了份文化传承的内涵。
客家餈粑雖是一道平常糕點,但在瞭解是老祖宗慶祝秋收的民俗意義後,吃進肚裡的餈粑,也多了份文化傳承的內涵。

她指出,做餈粑其實不難,做法是用糯米粉摻一些木薯粉、食油和水去撈勻,另把一部分糯米粉炒熟。至於撈勻的糯米粉等,則在摻水後拿去蒸熟,挖個洞把炒好的花生碎裹入包成餡料,再蘸些之前炒好的糯米粉以免粘底,便可大功告成吃進肚裡。

在場協助的娘子軍有巴生客家公會婦女組副主任黃朝蒂和黃翠嬋、財政楊鳳玲、聯絡組主任蕭桂華、康樂組副主任洪玉金及福利組主任陳秋燕。

吴凤娟:客家糍粑其实和潮州麻糬很接近,不排除在中国地理位置上,因客家大惠州地区毗邻潮州揭阳,使得惠潮之间或有文化和食物上的融合。
吳鳳娟:客家餈粑其實和潮州麻糬很接近,不排除在中國地理位置上,因客家大惠州地區毗鄰潮州揭陽,使得惠潮之間或有文化和食物上的融合。

吳鳳娟:客家餈粑和潮州麻糬很接近

巴生客家公會會長吳鳳娟受訪時表示,小時候祖籍為潮州汕頭的祖母,會在年除夕夜先磨好糯米粉,待在年初一便做餈粑給一家人吃,吃法是把餈粑沾上花生碎,近似潮州人的“麻糬”,有別於客家人把花生碎塞入餈粑為餡的做法。

祖籍為客家惠州海豐汕尾人的她形容,客家餈粑其實和潮州麻糬很接近,不排除在中國地理位置上,因為客家大惠州地區毗鄰潮州揭陽,所以惠潮之間或有文化和食物上的融合及一體化。

这款蘸花生粉吃的糍粑,近似潮州麻糬。
這款蘸花生粉吃的餈粑,近似潮州麻糬。

她坦言,基於餈粑是蠻普遍的糕點食物,所以在如今的工商社會中,無需特別等到農曆十月初一的才能做和吃餈粑,有別於過去農業社會形態,吃餈粑是慶祝秋收的民俗。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也是巴生惠州會館發起人兼副會長的吳鳳娟說,如果疫情能早日過去,打算明年農曆十月初一在會館辦裹餈粑的民間習俗,如同該會承辦多年農曆正月廿的客家人慶補天窗,發揚客家傳統。

张润娣参考了女儿上网自学的制作糍粑方法后,还加入独有的班兰叶汁,让糍粑更具天然色素和香气。
張潤娣參考了女兒上網自學的製作餈粑方法後,還加入獨有的班蘭葉汁,讓餈粑更具天然色素和香氣。

張潤娣:首次嘗試自制 裹花生碎為餡餈粑

住在有客家村之名的煤炭山,主婦張潤娣今年在女兒周萬莉上網參考餈粑做法的情況下,首次嘗試自制裹花生碎為餡的餈粑,獲得很好效果。

祖籍為惠州龍川客的她受訪時表示,鎮民往年都會到煤炭山街上,向一名製作餈粑多年的老婦購買,今年基於冠病疫情關係,加上家有老人小孩,所以她儘量減少出外。

由於不想因疫情而錯失這項遵循多年的傳統習俗,有一手好廚藝的她,在參考了女兒上網獲取的餈粑教學資料和視頻後,自己還加入南洋地區獨有的班蘭葉,提取出青綠色的班蘭汁為天然色素和香料,讓自制餈粑更添顏色與香氣。

在了解吃糍粑的民俗精神后,糍粑已不只是一道普通的客家糕点。图为张润娣的小孙正准备把两颗糍粑放进嘴里。
在瞭解吃餈粑的民俗精神後,餈粑已不只是一道普通的客家糕點。圖為張潤娣的小孫正準備把兩顆餈粑放進嘴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